正文 第18章 新形勢下的報業概況(1 / 3)

一、新聞改革中的進步

1.報業的發展及突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報業進入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到1986年,全國公開發行和內部發行的報紙已達2342家。1987年,為加強宏觀管理,提高報刊質量,對報刊重新辦理登記。同年底,正式登記注冊、公開發行的報紙總計1491種。這些報紙在地域分布上趨於合理,可以較好地滿足農村、城市對報紙的需求。公開發行的報紙中,既有綜合性報紙,又有專業性報紙,既有全國性報紙,又有地方性報紙,呈現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的景象。但從整個報紙結構而言,黨的機關報的比例過大,之後有些改為非機關報,突出自己的側重點和個性。而黨報在我國社會主義報紙結構中,在政治、思想上處於核心地位,並不意味著要在數量上占太大的比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社會生活在各個方麵發生著深刻變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過嚴重衝擊的新聞界,失去大批優秀報人和精英記者,麵臨著人才匱乏的問題,而現有的記者中,不少人因經曆過解放後的各類思想教育和政治運動,思想上仍存在著禁錮和僵化的問題。

1987年,新聞報道向公開性方麵邁出決定意義的一步,這是報紙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從整個報紙事業來說,這被認為是新聞改革的一個新的重要開端,尤其在新聞報道實踐和新聞報道思想上有了重大突破。1987年5月的大興安嶺特大火災,成為拉開新聞界報道新風的序幕。這次火災中,有160多名記者衝破重重阻撓,奔赴現場采訪,一改過去把災情、錯誤變成歌功頌德的劣風,忠實地記下了血與火搏鬥的悲壯史篇,無情揭露了火災背後的官僚主義弊端。在此過程中,《中國青年報》“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歎”、“綠色的悲哀”三篇報道被推為新聞界公認的代表作。大興安嶺火災報道在沿襲已久的報道“禁區”衝開一個缺口,此後一些重大報道隨之脫穎而出,並推動著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改革。

而《經濟日報》開展題為“租賃業究竟姓‘社’還是姓‘資’”,被稱作“關廣梅”現象的大討論,則成為新聞報道觸及改革中的難點的先聲。隨之而起的《中國青年報》“命運備忘錄”披露了我國高層人才浪費驚人,引起領導和群眾的關注,在國內外受到好評。《人民日報》的“安徽某些領導幹部撕破臉皮要官,省委書記不留情麵提出嚴厲批評”的報道則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方式,把習慣上認為屬於“內部情況”的新聞及時發表,在社會上立即引起很大震動。這樣的撞擊社會生活、推動改革的報道雖然為數不多,但都是當時推動新聞改革深入發展的重大實際行動。

1987年,新聞改革的另一個突破口就是深度報道的崛起。從1979年以來,各家報紙紛紛倡導新聞改革,提出了“新、短、快、活”的要求,短小及時的動態新聞大增,報紙版麵活躍一新。然而,有深度、有影響的報道仍很少。由於第八屆好新聞評選活動的提倡,開設了深度報道項目。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不少記者著力從事物發展的總體上,從橫向、縱向的聯係上開掘事物發展的前因後果。這種深度報道,使新聞結構發生了變化,不僅使讀者看到社會的動態,而且看到中國社會改革的客觀背景,具有曆史的縱深和時代的寬度,使人們的思路豁然開朗,受到讀者的歡迎。①

2.報業經營的變革

改革開放後,報刊發行始有多渠道發行之舉,不再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了,但郵遞部門的發行工作仍為主要渠道,而且這條主要渠道被很多的“規定”梗塞。新聞界人士提出,如不對這種情況進行堅決的改革,不從製度上改革那些給讀者增加麻煩的種種規定,不把實質上是為郵遞部門服務的措施,改為真正為廣大讀者服務的措施,講改革、開放還隻是停留在口頭上而已。

報紙的經營管理在1987年有較大進展。報社經營管理部門開始把重點從後勤轉向強化經營管理和計劃管理,開展多種經營,為報紙事業現代化提供更多的資金。自1985年《洛陽日報》率先自辦發行後,到1988年全國已有《太原日報》、《桂林日報》、《柳州日報》、《南寧日報》、《大連晚報》、《鄭州晚報》等26家自辦發行。這一舉動減輕了郵局負擔,縮短了投遞時間,提高了投遞質量,增加了發行份數,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強了報社自我發展的活力,②其後自辦發行成為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傳媒開始注意經濟新聞的報道,創立經濟欄目或版麵,創辦經濟類專業報紙,隨著“事業管理、企業經營”理念得到認可和肯定,媒介開始從經濟視角尋求自我定位,各類媒介經營集團出現,媒介經營和管理等話題為各方所關注。自1996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功試點後,國家新聞出版署又相繼批準設立一係列報業集團,中國傳媒產業初具規模,報業開始從粗放經營型向規模效益型轉變。至2002年1月,全國已組建26家報業集團。這些報業集團一方麵加快新聞改革,努力轉換機製,提高素質,增強實力,提高競爭能力;另一方麵,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盡快形成一批傳媒艦隊,逐步創建出世界級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擴大我國傳媒的影響力。①

廣電係統的傳媒集團也在2000年後開始出現。國內首家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於2000年12月28日成立;次年,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相繼成立;同年底,我國最大的新聞媒介集團———中國廣播影視集團成立,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等組成,屬大型國家級綜合性傳媒集團。廣電媒介集團化目前被認為是“我國廣電業重新架構、整合資源的有效手段”②。不過,其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二、對黨報的調查分析

198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應有關報紙要求,經組織座談,調查研究後提出了對黨報的調查分析報告。該報告分析了黨報的現狀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就黨的機關報改革問題提出一係列建議。雖然該調查是以黨報為重點對象,但在現行的新聞體製下,反映出的不少問題也是新聞界所共有的。報告主要內容及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