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對報紙的優點與缺點的反饋,呈現出我國報刊普遍存在的問題。以《人民日報》的讀者調查為例,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該報突出的優點是全麵宣傳黨的政策,同時也有近一半的人認為該報突出的缺點是反映群眾呼聲不夠充分或太少。③ 所謂“突出的優點”,是緣於政府和黨的政策、方針等宣傳口徑較容易獲得,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流通,但就讀者而言,他們還希望看到自下而上的信息流通。由此可以看出,媒介如果隻是成為政策發布的渠道,這種單向的信息流通必然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
調查報告提出,報紙要在讀者中有威信,必須做到真實、全麵、客觀、公正地反映客觀事實,實事求是,讓事實說話。隻有讓讀者相信報紙說的都是真人、真事、真理,報紙的宣傳報道才易於被讀者所接受,從而產生積極的宣傳效果。①
三、知名人士對新聞媒介的認知和評價
20世紀80年代末,新聞改革的呼聲日高,為了了解知名人士對新聞現狀及新聞改革的看法,有關研究機構分別展開了兩次具有代表性的調查,這兩次調查的結果對我們今天的新聞改革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1988年春節前後,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對一批特殊受眾進行了調查,這次調查被定名為“首都知名人士龍年展望”,接受采訪的兩百位知名人士,主要分布在黨政領導部門和決策、谘詢、科研部門,平均年齡為65 。8歲,具有高級職稱的占73%,擔任部級或部級以上重要領導職務的占34 。5%。
這些知名人士從領導體製、結構布局到宣傳報道的內容,對新聞工作的現狀,提出了總體性批評,這些意見是中肯而負責的。如91 。5%的人認為新聞媒介反映群眾呼聲太少,特別是為群眾參政議政提供的機會和版麵太少;87 。0%的人認為我國新聞媒介在報道政務與決策方麵的公開化程度不高;77 。0%的人認為我國新聞媒介對黨和政府的政策隻是宣傳貫徹,從不對其利弊得失公開議論;75 。0%的人認為我國新聞媒介未能主動積極地批評和監督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和工作。
他們對新聞界與人民群眾的關係的評價,更不容樂觀,72 。0%的人認為,新聞工作隻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情況相當嚴重;67 。0%的人認為,新聞報道做不到有喜報喜、有憂報憂;65 。0%的人認為,宣傳報道在群眾中存在信任危機;60 。5%的人認為,報道內容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和實際需要相距太遠。
兩百位知名人士中對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現狀持強烈不滿態度的竟占62暢0%,與以往曆次受眾調查的資料相對照,這一比例遠遠高於基層群眾不滿於新聞工作的比例。造成這種高比例不滿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於這次調查與以往調查間的時間差造成;二是由於這些知名人士的閱曆、經驗、學識,特別是由於其所處的地位造成。
知名人士對我國當時的新聞體製和新聞宣傳模式表示強烈不滿,並提出總體性批評,加速新聞改革似乎已刻不容緩。當時的新聞體製和新聞宣傳模式是過去革命戰爭年代,按照高度集中統一的原則建構和沿襲下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充實和發展起來的。這種體製和模式能否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需要是社會上經常爭論的一個焦點。對我國新聞輿論宣傳總的政治傾向,知名人士的基本評價如下:65 。5%的人認為“堅持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兩個基本點”;16 。0%的人認為“僵化保守”;認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為零。①
同年的另外一次對於新聞改革的調查同樣引起人們的關注。1988年4月,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全國記協及“兩會”秘書處的幫助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同首都新聞學會受眾調查組使用統一問卷,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進行了一次關於新聞改革的整體調查。②
這次調查發現,高層次人士對新聞可信度的評價低於一般受眾,並且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這兩大群體間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內部差異。大多數代表、委員對新聞可信度基本持相信態度,但完全相信的人極少,而持不可信態度的人大代表為8 。7%,政協委員卻高達19 。7%,均超過曆年大規模調查的人數比率(1982年北京調查中表示不可信的人數比率為3 。8%,1983年浙江調查為5 。3%,江蘇調查為2 。8%,1987年烏魯木齊地區調查為8 。0%)。
調查還發現,被調查者認為公開的新聞報道不能滿足需要。公開的新聞報道隻能使6.0%的人大代表和5.9%的政協委員感到滿足,有48.4%的代表和34 。3%的委員感到不滿足。還有超過50%以上的被調查者,要通過閱讀內部資料或其他方式獲取信息,以彌補公開報道的不足。同時,在代表和委員中,因處於不同的社會地位,他們之間享有的信息也存在著等級製,機會並不均等。一位1937年出生的工人代表批評新聞媒介“對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沒有及時報道”。不少代表和委員批評新聞報道中的“禁區太多”,“讓人民知道的消息太少”,“公開性和透明度不夠”,同十三大提出的“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相去甚遠。有代表提出新聞報道“迎合領導意圖,作片麵報道,可能導致重大決策失誤,造成很難補救的損失”。另一代表提出,改革的困境在於從中央到地方,很多人不敢說實話,說了也白說,他認為新聞改革的重點應是“由少數人的喉舌變為人民大眾的喉舌”;還有代表大聲疾呼“重大新聞不要出口轉內銷”。
對“新聞報道是否能充分反映人民意見”的看法,代表中出現明顯差異,顯示出不同社會階層或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代表在民主意識上的差異。雖然有61 。8%的人大代表和74 。0%的政協委員認為,新聞媒介反映人民意見不大充分和不充分,但在主要由工人、農民、武警、商業服務人員、個體勞動者組成的基層代表中,認為新聞媒介反映人民意見充分的人數超過認為不充分的人數,其比率超過50%,與此相反,在由國家幹部、企業管理人員和科教文衛各界組成的代表中,認為新聞媒介反映人民意見不充分的超過60%。
新聞界是新聞改革的實踐者和主力軍,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接受調查的過程中也對新聞界寄予了厚望。在他們提供的近11萬字的書麵意見中,絕大多數是對新聞界的意見和建議,不少代表和委員對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不真實、片麵性、報喜不報憂、明顯的吹捧和拔高、有偏見的報道、編輯對重大情況的隱報等現象,提出了尖銳批評,尤其對有的記者不講職業道德,以報道權謀取私利的行為表示極大憤慨。
調查也借此提醒新聞界,要爭取社會對新聞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即必須嚴格自律,矯正新聞隊伍本身的不正之風,加強職業教育,努力提高新聞隊伍的素質,遵循職業道德。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