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大眾媒體公信力的研究和探討也將繼續下去,縱觀我國大眾媒介公信力走過的曆程,我們看到其背後折射出的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變遷。不同時期的受眾因受其所處時代的政治環境、意識形態觀念、信息來源的多寡、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並非總能對大眾媒介公信力予以公平和客觀的評價。所以真正具有公信力的媒體不僅要經曆其所在時代的檢驗,更也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這樣我們再審視那些特殊時期如“文化大革命”時被社會認為具有公信力的媒體,其實卻充滿了謊言也就不足為奇了。
研究者深知,我國大眾媒介公信力要發生較大突破,並非靠專家、學者們在理論上達成某種共識或建立起某種評價體係就可以實現,但對該問題的思考能幫助我們客觀地認識影響大眾媒介公信力的各方因素,而非把問題簡單化。今日的大眾媒介領域需要昔日《大公報》那樣的先行者,當然,就是那些先行者也有其局限性,能達到完美意義上的大眾媒介公信力,更多的是一種理論的期待,但向著該目標前進和要求應是大眾媒體不懈的追求,也將是全社會的福祉。
一、專著
[1]寧樹潘 ,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埃默裏等著。美國新聞史 。展江等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北京廣播學院新聞係 ,中國人民廣播回憶錄(續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6
[4]北京廣播學院新聞係 ,中國人民廣播回憶錄 。北京:廣播出版社,1983 。[5]陳崇山,弭秀玲。中國傳播效果透視 。沈陽:沈陽出版社,1989
[6]陳華編 ,中國新聞事業史 ,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
[7]陳力丹 。世界新聞傳播史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8]《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卷》編委會 ,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台百卷叢書(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卷),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9]丁淦林 ,中國新聞事業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方漢奇主編,寧樹潘、陳業劭副主編 ,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11]方漢奇 ,中國近代報刊史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12]戈公振 ,中國報學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戈公振 ,中國報學史 ,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
[14]郭鎮之 ,中國電視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5]何承樸 ,四川近代報刊三十家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6]胡道靜 ,新聞史上的新時代(民國叢書第三編第41 號),北京:世界書局,1946
[17]張維義 ,當代“老新聞”,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18]黃天鵬 ,中國新聞事業史(民國叢書第三編第41 號),上海:上海聯合書店,1930
[19]蔣國珍 ,中國新聞事業發達史(民國叢書第三編第41號),北京:世界書局,1927
[20]解放日報報史辦公室 ,解放日報五十年大事記(1949—1999),北京:解放日報社,1999暢
[21]賴光臨 ,七十年中國報業史 ,台北:中央日報,1981
[22]賴光臨 ,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23]賴光臨 ,中國新聞傳播史 ,台北:三民書局,1978
[24]李瞻 ,世界新聞史 ,台北:三民書局,1993
[25]馬光仁 ,上海當代新聞史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
[26]馬光仁 ,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
[27]歐陽醇 ,報紙,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28]任白濤 ,綜合新聞學(民國叢書第三編第40號),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1941
[29]山本文雄,山田實,時野穀浩 ,日本大眾傳播工具史,劉明華,鄭超然譯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30]張友鸞等,世界日報興衰史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1]陳伯熙 ,上海軼事大觀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32]海市廣播電視局地方誌辦公室 ,上海廣播電視七十年(1923 ,1—1993 ,1)
[33]沈寂等 ,中外電影大觀(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34]黃維鈞 ,中國第一女影星的愛恨生活:阮玲玉畫傳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35]徐迅 ,中國新聞侵權糾紛的第四次浪潮———一名記者眼中的新聞法治與道德,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
[36]朗勁鬆 ,中國新聞政策體係研究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37]《文彙報》報史研究室,文彙報史略(1949暢6—1965暢5),北京:文彙出版社,1988
[38]研究室 ,在曲折中行進:文彙報回憶錄2 ,北京:文彙出版社,1995
[39]吳廷俊 ,中國新聞傳播史稿 ,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40]吳廷俊 ,新記《大公報》史稿(第2版),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41]楊光輝,熊尚厚等 ,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42]曾虛白 ,中國新聞史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77
[43]張國良 ,現代日本大眾傳播史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44]張靜廬 ,中國的新聞記者與新聞紙 ,北京:現代書局,1932
[45]張之華 ,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6]趙玉明 ,中國廣播電視通史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47]朱傳譽 ,報人·報史·報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48]徐鑄成 ,徐鑄成回憶錄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49]徐鑄成 ,親曆1957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0]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一部),章建剛等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1]楊熙 ,直掛雲帆濟滄海———中新社三十五年經驗集納,北京:中國新聞社,1987
[52]陳存仁 ,抗戰時代生活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3]曹聚仁 ,我與我的世界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54]陶菊隱 ,記者生活三十年 ,北京:中華書局,1984
[55]姚福申 ,學海泛舟二十年 ,香港:香港語絲出版社,2001
[56]曹聚仁著,曹雷編 ,聽濤室人物譚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7]李建新 ,中國新聞教育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58]宋軍 ,申報的興衰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59]劉誌琴主編,閔傑著 ,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0]劉誌琴主編,羅檢秋著 ,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1]徐鑄成 ,報海舊聞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2]曹聚仁 ,北行小語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63]喻國明等 ,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基礎理論、測評方
法與實證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64]張友漁 ,報人生涯三十年 ,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
二、文集 全集 年鑒 資料 期刊 傳記
[1]《新聞報》三十周年紀念專刊
[2]上海通誌館,上海市年鑒(1935年)
[3]賈樹枚 ,上海新聞誌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4]上海研究資料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1937
[5]胡適書信集(上)(1907—193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祝均宙,蕭如斌,薩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7]新編魯迅雜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