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行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有33.1%的人表示不太滿意,認為“保費太高,待遇太低”;另有28.9%的受訪者表示“說不上滿意不滿意”,認為“目前對自己家影響不大”。
那麼,解決上述問題的出口何在呢?本次調查數據顯示,有44.6%的受訪者期待“十二五”期間通過醫改“解決醫療費太高的問題”;30.1%的人期待“消除醫療領域商業賄賂”;23.3%的人希望“完善城鎮醫療保障體係”。
期盼教育多方麵改進
總體來看,民眾對目前教育現狀仍有諸多不滿意之處。在本次調查中,當問到“您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教育工作最需要在哪些方麵進行改進”時,42.8%的受訪者認為應“治理教育亂收費問題”,居第一;38.6%的受訪者認為應“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辦學質量”,居第二;28.5%的受訪者認為應“提高師資結構水平”,居第三。
此外,“促進教育公平”、“繼續加大教育投入”、“解決擇校問題”、“發展學前教育”、“提高教師待遇”、“優化教育布局”等,也為數量不等的受訪者所期盼。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沈友軍認為,“教育不公導致亂象叢生”,如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存在差距,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由此產生了擇校,伴隨產生的是擇校亂收費。
“教育公平就是起點公平、機會公平。”沈友軍說。從國家層麵來講,采取措施促進教育公平,應是政府下一步考慮的重要問題。而推動教育公平,關鍵是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麵做好工作,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民族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方麵,政府的作用和市場的機製兩手都要硬。
食品安全令人擔憂
2010年,中國設立了高級別的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由3位副總理分別擔任主任、副主任。2010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加重了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處罰力度。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建立了以31個省級和312個縣級監測點為基礎的全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
可現實並不容樂觀,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頻現,比如皮革奶事件、鎘米事件、麵條摻膠事件,等等。
本次調查顯示,對食品安全問題,民眾仍非常擔憂,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隻有48.7分。50.1%的受訪者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太多,令人失望”,37.8%的受訪者認為“問題存在,但有信心解決”,隻有12.2%的受訪者認為“問題不大”。
李紹榮認為,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本質上是政府提供的相關公共服務不足。“這不是製定一個法律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整體工程,需要全社會去投入和建設。”
針對“如何搞好食品安全”的提問,本次調查的受訪者首選“加大處罰力度”,提及率為32.7%;其次是期待“嚴格檢驗檢疫”,提及率為28.0%;第三是希望“企業規範生產”,提及率為12.1%。
腐敗原因首選“權力缺乏製衡”
多年來,反腐議題一直就是民眾關注的焦點之一。2010年,又有多名省部級高官被查辦。
本次調查顯示,80.4%的受訪者表示“反腐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認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
分析導致腐敗最主要的原因,37%的受訪者認為是“權力缺乏製衡”;22.9%的受訪者認為是“用人不透明,缺乏擇優機製”;20%的受訪者認為是“不重視群眾輿論的監督權利”;17.1%的受訪者認為是“紀檢、監察、司法機構的體製腐敗”。
對於腐敗治理途徑,33.9%的受訪者期望“從完善製度入手,建立健全黨風廉政建設長效機製,如實行官員財產申報製度”;30.2%的受訪者期待“進一步嚴肅黨的紀律,堅決查處違紀行為”;17.3%的受訪者希望“教育為先,提高基層幹部廉潔自律意識”;16.6%的受訪者希望“開展專項治理,切實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附:調查說明
調查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
調查時間:2011年2月15日至22日
有效樣本量:3608
調查範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南京、沈陽、西安、昆明、太原、蘭州、吉林、秦皇島、章丘、延安、綿陽、滎陽、鶴崗城市市區
抽樣誤差:95%置信度下抽樣誤差±1.6%
樣本構成:男性58.2%,女性41.8%;20~29歲23.5%,30~39歲25.6%,40~49歲23.6%,50~59歲14.8%,60歲及以上12.5%;小學及以下5.1%,初、高中及同等學曆44.7%,專科25.2%,本科21.7%,碩士及以上3.3%
誠信問題讓中國人很糾結
信任資源缺失並不是中國轉型階段的特有現象。要推進中國社會誠信建設,根本還在於通過比較公正的製度安排,減少和消除行為主體對自身安全和利益安全的顧慮。
“這是由於患者對醫生不信任,才造成這樣的慘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俊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