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劇是指2012年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的患者殺害醫生事件。經初步審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因患強直性脊柱炎,當日上午到該醫院診療。醫生得知其患肺結核,建議先治好肺結核後再行治療。但李某某認為醫生不給他看病,心生不滿。
當日下午,李某某在醫院外麵購買了水果刀後回到醫生辦公室,進門即對醫務人員行凶,造成一名實習醫生死亡,3人受傷。隨後李某某企圖自殺未遂,被警方抓獲。
“一個社會產生誠信缺失,人與人之間就難以有信任存在。而信任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需要。”2012年3月27日,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舉辦“進一步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研究專家研討會”,王俊秀在會上以上述事件為例說道。
多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一些個例暴露出的誠信缺失,對社會健康發展的影響值得警惕。重建社會信任,是中國發展必須重視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項需長期努力才能夠見效的工程。
加劇社會運轉成本
公眾對社會誠信狀況的總體評價如何?2011年《瞭望》新聞周刊聯合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5個城市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僅有4.8%的被訪者評價為“好”。
王俊秀說,隨著社會轉型提速,社會成員利益與訴求更趨多元,社會誠信建設尤受關注。
“從心理學和經濟學的角度講,信任是重要的社會資本。”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說,“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交易成本比較低。反之會造成交易主體為防範風險被迫增加成本,限製自身健康發展,也阻礙整個社會進步。”
多種跡象表明,社會誠信度下降,易對中國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商務部統計,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元。
除企業誠信之外,個人誠信、政務誠信等領域也不同程度出現缺失現象。專家認為,不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更加困難,對他人的同情、關心和幫助也變得不易。
更值得注意的是,失信成本較低,也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形成衝擊,引發普通民眾不滿。
國防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長全林遠教授認為,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生活中誠信缺失問題凸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均有危害。
“一個國家信任體係如果滑坡,不僅會給國民經濟帶來損害,還將對整個社會體係造成深遠影響,導致社會規則的極度混亂和道德水準的急劇下滑。”中國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白春陽說。
誠信理念受到衝擊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誠信缺失現象出現,部分原因是傳統誠信理念受到衝擊。
全林遠認為,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戰爭、革命、政治運動和社會轉型的大環境,直接塑造了我國社會誠信狀況演化的時代大背景。
在全林遠看來,近代中國經曆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社會劇烈動蕩,傳統的民族性格和人文倫理受到巨大衝擊。此後,思想觀念的各種“破舊立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也一定程度消解了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誠信理念。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後,致力於塑造風清氣正的黨風政德,並在全社會推行與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相聯係的誠信理念。隨著近年來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現實出現一定落差,因此,誠信理念也受到衝擊。
“社會轉型所引發的社會結構變遷,人們在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上的衝突與混亂,是導致當前社會信任缺失的深層社會文化根源。”白春陽說,“信任資源缺失並不是中國轉型階段的特有現象。”
但受訪專家也表示,傳統文化資源在應對當前轉型中的誠信缺失現象時,存在一定局限性。竹立家認為,在傳統社會裏,經濟和道德是一體化的:一個人沒有道德或不誠信,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但中國現在已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經濟和道德逐漸分離,弱化了對個人道德的約束。
全林遠認為,儒家傳統講究正心誠意、推己及人、重德性輕規則、重人格自律輕外在製約。這與現代通行的自省與他約、強製性約束與引導性約束有機結合的立信授信結構有較大差異。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現代公民社會為基礎,既與社會主義製度相聯係,又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新的誠信理念,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全林遠說。
失信成本過低
與會專家大都認為,誠信缺失還與約束體係缺位、失信成本過低有關。
全林遠表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的居住地、職業、社會地位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動,與同一交往對象的重複互動明顯減少,這加劇了交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使失信成本大大降低,給違背誠信提供了誘因。出現大範圍社會失信風險的可能性上升。
“由於利益約束體係既嚴重缺位,又執行不力,造成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李鬼打敗李逵的現象。”全林遠說。
白春陽表示,仍期待法製建設的日趨完善,以對失信行為產生應有的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