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8.7%的受訪居民將就醫視為自己最關注的頭三等大事之一,但並不意味著其他人不關心它,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居民反映本地區就醫難(看病貴)問題較為突出。
2011年是《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的“收官”之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李紹榮教授對記者表示,盡管新醫改曆時三年取得一定進展,但與居民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要求還有差距。
李紹榮認為,“十二五”期間,基本醫保有必要由“擴大範圍”轉向“提升質量”,通過不斷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和參保率,進一步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機製;
建立合理科學的定價機製,保證基本藥物的質量和供應;確保補償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經費足額到位,否則基本藥物製度將難以為繼,甚至前功盡棄。
房價過去幾年一直是居民關注的焦點話題。2011年也不例外,本次調查得出的關注度為35.0%,居十大關注熱點的第三位,但較2010年的53.8%下降明顯。
與2010年不一樣的是,自2011年年初以來,在中央嚴令之下,多個城市相繼出台限購等措施,房價逐步停漲,進入年底,一些城市的房價開始鬆動,更多地方的樓市仍陷在深度觀望狀態中。
北京大學社會學係陸傑華教授說:“在中國,房子的概念不僅僅是居住的功能,它被賦予了更多家的含義,年輕人結婚的前提是需要有個新家。從這種功能上講,也使得老百姓十分關注房價。”
除前3項外,其他社會熱點關注度依次為:社會保障28.0%,食品安全問題27.8%,城市交通問題21.4%,社會公德問題14.9%,就業問題14.4%,環境保護問題13.8%,子女教育問題13.4%。
九成以上居民感受到物價壓力
物價高企,是近幾年中國居民頭上一直揮之不去的陰影。
與本次調查結果相一致的是,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對媒體表示,目前最熱點的詞彙就是物價上漲,“物價上漲有一個重要特點,推高物價總水平的主要是食品,這就導致大家天天都要麵對物價上漲,頓頓都遭遇通貨膨脹,所以社會反響特別大”。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九成以上居民不同程度感受到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其中41.8%的受訪者表示感受到“很大壓力”,這一比例比2010年的33.3%上升了8.5%。中低收入人群對物價上漲尤為敏感。在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較低收入人群中,92.2%的人表示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物價持續上漲帶來的壓力;在人均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中,這一比例為94.6%;而在人均月收入超過3000元以上的收入人群中,這一比例則降至73.9%。
雖然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居民收入水平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穩步提高,但當問及“您覺得物價上漲的幅度和您的收入增加幅度一致嗎?”時,近九成居民認為收入沒有“跑贏”CPI,其中74.8%的人明確表示物價比收入上漲更快。
不少受訪者還表示,雖然政府控製物價政策出台較早,但物價上漲勢頭直到現在才得到控製,這一結果比他們預期的要慢。由於物價調控政策存在時間差,65.9%的居民認為調控措施“效果不明顯”,認為“效果顯著”的比例隻有2.9%。
55.6%的被訪者預計今後半年內物價總體上仍將上漲,但其中隻有10.5%的人認為將“繼續快速上漲”,這一比例與2010年同期調查結果(13.8%)相比有所下降,另有45.1%的人認為將“會緩慢上漲”。
“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還應根據形勢變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前瞻性、靈活性,並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陳明生副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11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並存,2012年的工作要繼續采取綜合措施,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防止價格走勢出現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