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心理援助專家張濱熠副教授認為,自然災害會導致受害者恐懼、緊張、害怕,伴隨著情緒上的不良反應出現生理上的反應,比如經常做噩夢。伴隨著情緒和生理反應又會導致出現認知方麵錯誤的、不良的、消極的認識。
“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公眾都已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完整的救災行動不僅僅是生命的救援以及物資的救援,還有心理援助。”張濱熠說。
據張濱熠介紹,由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嚴重的心理問題,一般稱之為創傷後應急障礙,由於它是全方麵、多角度的影響,所以有學者指出,創傷後應急障礙對人的危害程度不亞於癌症。
張濱熠舉例說,美國每年因為創傷後應急障礙所帶來的社會損失達到了30億美元,從這一數字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心理創傷或者說心理災害對人的影響以及對整個社會的嚴重影響。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在城市交通、社會秩序恢複正常後有序撤離應急避難場所回家前這段時間,“回家困難者”應得到各種科學的、人性化的援助。“這是災後恢複重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探訪大城市應急避難場所
加快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體現了以人為本,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生命至上的理念。
“應急避難場所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一項災民安置措施,是現代化大城市用於民眾躲避地震、疫情、洪水、火災、爆炸等重大突發事件的場所。”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鍾開斌對記者說。
多數人不了解應急避難場所
2012年8月8日,記者來到北京市2003年建立的第一個減震防災避難場所,這也是中國首個應急避難場所--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在位於公園健德橋的入口處,由白色的箭頭、奔跑的人型、中英文對照的“應急避難場所”字樣三項內容組成的藍色應急指示牌十分醒目。一進入公園大門,就能看見右側路邊有一個指示牌分指不同的方向。
記者走進公園,十幾分鍾後,陸續找到應急棚宿區、應急供水點、監控點,以及應急廁所的具體位置。
在應急避難場所,有很多隱蔽的“機關”。據工作人員介紹,草坪上的假山下麵,是加著井蓋的應急水井。“這是一旦地下的自來水管線因災害出現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時可以使用的水井。”
在一片樹林的後邊,記者發現地上有一排十幾個加蓋的水泥槽。工作人員說:“這些水泥槽的地下連著附近公共廁所,如果發生地震導致了公共廁所倒塌,在應急廁所上麵搭個帳篷,就能正常使用。”
“我幾年前就知道這裏是一個應急避難場所,所以來遛彎時,特別留意那些指示牌。”家住附近的張女士說,“一旦有災難發生,我要知道從家到這裏哪條路最近,一家人在這裏該怎麼避難。”
記者隨後又來到朝陽公園,由北門進園,但走了十多分鍾也沒有找到一個應急避難的標誌,問了幾個遛彎的老人,其中一位說,在“萬人草坪”附近似乎有一些指示牌,上麵寫著“應急”字樣。
記者走了十多分鍾,終於找到那塊寫著“應急指揮”、“應急供電”、“應急供水”等字樣的牌子。按指示牌所指方向走過去,是一個大草坪。這就是老人所說的“萬人草坪”。
“你知道這是一個應急避難場所嗎?”記者問一位從身邊走過的女孩,她迷茫地搖了搖頭。
菖蒲河公園是王府井地區的主要避難場所。但記者在此采訪時,連走兩遍也沒看到任何避難場所的標誌,便向一位公園的保安詢問,他驚訝地反問:“這是一個應急避難場所?”
“知道這裏是危急時刻用來避難的,但是具體就不了解了。”記者在馬甸公園采訪時,附近的居民張大媽說,“還是應多宣傳相關知識,並開展一些逃生演練。一旦發生事情,才知道往哪裏跑。”
記者走訪多個應急避難場所發現,多數受訪者對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並不了解,有關避難知識亟待“補課”。
同時,記者曾經探訪過多個城市的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公園還發現,雖全部免費,但往往被裝有尖利矛頭的鐵柵欄圍著,一旦遇到了緊急情況,加上公園外標誌極少,要尋找避難場所入口處也並非易事。
鍾開斌認為,目前對應急避難場所的宣傳還做得不夠。市民往往隻看到標識上寫著“應急避難場所”,但究竟應急避難場所有什麼具體功能,有什麼設施設備,以及災害發生後如何自行就近疏散避難和幫助他人疏散到應急避難場所等等,現在都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公共安全應急體係。
大部分是為應對地震而設計
從全國各地現有的應急避難場所來看,大多是為應對地震安置受災者所設計。
“我們現在麵臨的災害多種多樣、錯綜複雜,而且現代社會的很多災害都以災害鏈的形式表現出來;但現在大部分應急避難場所主要還是為了應對特大地震而設計,以公園、綠地、大型廣場居多,麵對的災種比較單一。比如北京‘7?21’暴雨,大家無法在第一時間就近避難,就是它針對的災種太單一。”鍾開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