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民生權益:看不見的“黑洞”(2)(3 / 3)

目前,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初具規模。僅海澱區,除了元大都遺址公園之外,附近的馬甸公園也可容納2萬人避難,它覆蓋了安貞裏、裕民路等多個社區。而再往東還有玫瑰園、安貞溪湧公園等應急避難場所。

位於萬泉河立交橋西北角的海澱公園,是2004年被確定的首批長期應急避難場所之一,可容納21萬人避難。

在朝陽區,朝陽公園是一個大型應急避難場所。其北部有一個沙灘排球場和大片綠地,最多可容納15萬人同時避難,是附近麥子店街道、團結湖街道、六裏屯街道居民遇到災害時首選的應急避難場所。

目前,北京的應急避難場所分為“臨時應急避難場所”和“長期應急避難場所”兩種。

據專家介紹,臨時應急避難場所主要指發生災害時受影響建築物附近的小麵積空地,包括小花園、小型文化體育廣場、小綠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強的人防設施,由於缺乏係統的物資儲備以及完善的應急設施,所以一般隻能用於短時間的臨時避難。這樣的地方,在北京城八區有千餘處。

像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這樣的長期應急避難場所,一般為容量較大的公園綠地、中小學操場、各類體育場等,並在路邊設有明確的“應急避難場所”標誌。這類場所地下鋪設有自來水管、電纜線、排汙管線等設施;地上有供電照明、廣播、監控、公用電話、消防器材、水井、臨時廁所、物資儲備庫等。除此之外,還預留救災指揮中心、衛生防疫站、棚戶居住區等用地。

據統計數據顯示,北京目前有長期應急避難場所33處,基本為公園和綠地室外過渡安置場所,多數分布於海澱、朝陽、東城、西城、石景山、門頭溝、昌平。合計麵積為510.24萬平方米,可容納159.6萬人。

“一個正規合格的應急避難場所,必須具備一定的功能設施和服務區域的規劃,不是隨意找一塊空曠場地就可以的。”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說。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一處正規的應急避難場所最少應具備10項基本的功能設施,包括:救災帳篷、簡易活動房屋、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設施、應急供水設施、應急供電設施、應急排汙設施、應急廁所、應急垃圾儲運設施、應急通道、應急廣播、應急標識等。

多位受訪專家還提醒,北京應急避難場所,因為幾乎都為空曠的綠地,在地震、火災、疫病等災害來臨時進行人員疏散是有效的,但一旦出現戰爭,這些露天的避難場所,並不適合躲避空襲。

在鍾開斌看來,應急避難場所應具有綜合性功能,即平時是市民休閑健身及災害教育場所,災時是避難避險場所,做到“平災”結合。具體而言,平時的功能表現為三方麵:一、供老百姓休閑、娛樂、健身的場所;二、進行災害管理宣傳、科普教育的場所;三、針對相關災害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演練的場所。

“在災害發生後,應急避難場所的功能則表現為五方麵。”鍾開斌說,“第一,災後應急避難人員臨時安置場所。第二,醫療救護場所,因為災害發生後有可能大量的傷員需要得到及時的救助。第三,運輸中轉場所,大量的人員、物資、設備、裝備有時需要通過應急避難場所進行調度、中轉、轉運。第四,災後進行信息收集、研判、傳遞的場所,可能成為信息中心。第五,災後應急指揮和決策的場所。在個別情況下,決策團隊、應急救險的隊伍在應急避難場所進行會商、研判,拿出各種應對方案,發揮一個決策中樞的作用。”

鍾開斌指出,目前應急避難場所是單功能的設計,平時的功能發揮就較少,災時的功能還停留在一個方麵,就是為應急避難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場所,相當於是災害發生後的臨時安置場所,但其他功能,比如醫療救助、信息收集、應急決策指揮等功能,目前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現得不夠,相對比較薄弱。

數量尚存在較大缺口

盡管全國各地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與需求相比,尚存較大缺口。

以北京為例。2011年6月14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應急體係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將達300處以上。

對於300處以上應急避難場所,北京市“十二五”規劃要求麵積將達1500萬平方米、可容納600萬人,可基本保障突發事件發生後,居民疏散和避難需求;同時明確建設“步伐”,各區縣政府每年至少建設2至3處,其中每個區縣5年內至少建成1個Ⅰ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按照要求,建於2萬人以上社區的應急物資儲備庫、應急物資發放點,須實時備齊水、食品、應急包等應急物資。而北京市民政局需在5年內,建設1個中心、4個分中心的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可同時保障30萬人的水平。

2010年12月,北京市規劃委公示的《北京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研究》(以下簡稱《規劃研究》)指出,北京現有的應急避難場所能夠疏散安置的人數,還達不到北京總人口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