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民生權益:看不見的“黑洞”(3)(2 / 3)

為此,鍾開斌進一步指出,政府應當在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和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尤其要厘清各機構分別承擔的責任,比如誰管理、誰使用、誰監督等問題。

“要加強應急避難場所日常的管理,對應急避難場所出台相應的考核監督規定,除了禁止侵占、挪用外,要解決設備設施老化、應急物資過期等問題。有必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結合的監督考核機製,需要進一步規範。”鍾開斌說。

“對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製。”鍾開斌認為,“應急避難場所目前的經費比較緊張,將來政府財政投入可以確定基本的分攤比例;同時,也可以探索建立社會各界,包括企業或誌願者組織如何來參與建設管理使用的機製,形成一個多種形式的投資渠道。”

“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不是說著玩的

有些領導幹部的權力缺乏有效約束,他們把權力帶來的種種好處,看成是自己的特權,並想方設法地要去維護和擴大這種特權,甚至不惜為此去損害黨和人民的整體利益以及社會公平正義。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的規定,作為彰顯“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法製原則,這也是促進社會和諧、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前提。

《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範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

2010年1月12日,胡錦濤在十七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要著力在領導幹部特別是高中級幹部中樹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製度麵前沒有特權、製度約束沒有例外的意識。

胡錦濤在2011年七一講話中,再次重申這個一貫態度,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向性。

為了解公眾對所謂特權現象的認知度,《瞭望》新聞周刊聯合國內專業調查研究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於2011年9月23日至10月7日,采用係統抽樣方法,對此進行了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

本次調查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昆明、太原、蘭州、吉林、秦皇島、章丘、延安、綿陽、滎陽、鶴崗18個全國大中小城市市區,調查對象為3642名當地常住居民,年齡均在20周歲以上。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在所列舉的8項常見特權現象中,“公款吃喝”最為受訪者反感,大多數人認為“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約束”是產生特權的最主要原因。

反感的特權現象

記者綜合多位受訪專家觀點得出,特權即指個人或集團憑借經濟勢力、政治地位、身份地位等,在各個領域所擁有的某些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殊權利或權力,是一種反社會、反權利、反法製、反製度的政治現象。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過半數受訪者對特權有較清晰、理性的認知。其中有19.2%的人對“特權是某些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殊權利或權力”這一界定表示“非常準確”,34.7%的人認為“比較準確”,二者合計53.9%。

那麼,被訪者最反感哪些特權呢?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公款吃喝”首當其衝,調查過程中有63.1%的人表示對此行為最為反感;其次是“有些地方事業單位招考優先錄用領導幹部子女”,提及率為45.4%;“公款旅遊”的提及率為39.3%,排在被訪者最反感特權現象第三位。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被訪者對無度的職務消費比較排斥。對於當前比較突出的領導幹部公款吃喝、公款旅遊、公車私用等行為,有32.5%的人認為應該“堅決遏製和清除,毫不手軟”,另有59.0%的人表示“用法律進一步做明晰的規範”,隻有6.8%的人表示“無所謂”。

“職務消費是指國家公務人員為正常行使職權、順利履行職責所必須發生的各種消費支出的總稱,主要包括公務用車、出差、會務、公務接待、通訊、辦公等費用支出,這是不可避免的消費,是客觀的、必要的、合理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而本次調查結果也表明,對一些領導幹部合理的職務消費,多數被訪者表示理解。比如針對領導幹部按行政級別配備司機、秘書、專車,有31.0%的人表示“能接受”,49.3%的人表示“部分能接受”,19.7%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針對領導幹部按行政級別享受特定醫療待遇,有38.9%的人表示“能接受”,40.2%的人表示“部分能接受”,20.8%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針對領導幹部出差按行政級別享受不同的待遇,有32.5%的人表示“能接受”,41.7%的人表示“部分能接受”,25.8%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在很長一段時期,領導幹部職務消費基本在一個合理範圍內。”李成言說,“從目前情況看,有些職務消費卻出現了消費過度、過濫現象,甚至成為了職務享受和假公濟私的手段,引發了群眾的強烈不滿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