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領導幹部“以權謀私”這種最為常見的特權現象,受訪者認為其最為突出的手段是“運用職務、職業權力謀取私利”,提及率為28.4%;其次是“以權力介入市場謀取私利”,提及率為25.6%;“濫用權力破壞社會主義法製”的提及率為21.6%,排在第三位。其他如“憑借權力謀取生活享受”、“以權力蔭庇家屬親友”也有較多提及。
值得警惕的是,當前有的領導幹部的特權意識特權行為越來越隱蔽,有些甚至為了謀特權搞特權,不惜炮製種種貌似合理的理由,形成種種冠冕堂皇的政策製度架構。
“貪汙受賄之類的腐敗現象,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和反對,但特權現象則有時因受到某些政策和製度的支持,甚至堂而皇之地存在。”汕頭大學法學院公共管理係鄢聖華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鄢聖華舉例說,比如一些機關的“特供”製度,允許自己在招待中使用特供商品。這種現象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卻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這種特供製度割斷了政府與社會的聯係,使政府看不到市場上商品質量的真相。政府宴席上的茅台酒當然是真貨,市場上的茅台酒呢?食品安全信息,要求政府高度敏銳,但特供製度會使政府的嗅覺遲鈍。
從社會穩定根基看嚴峻性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特權明顯混淆了公權的應有目的、行使範圍和邊界,是對權力的濫用。因此,特權的存在,不僅會降低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影響黨群關係,而且會嚴重危害社會生態,破壞社會公正和法治精神。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合計有71.2%的受訪者認可“特權是滋生腐敗的溫床”這一說法。其中,有44.3%的人對這一說法表示“完全讚同”,26.9%的人表示“比較讚同”。此外,針對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縱權享樂”4種腐敗基本形態,有87.3%的受訪者認為與特權相關。
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高級統計師周江認為,特權與腐敗具有天然的聯係,不受有效約束的權力必然會導致各種腐敗問題。特權是滋生腐敗的溫床,而反腐敗就必須先反特權。本次調查結果也較為準確地反映了這一關係。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有64.4%的被訪者認為“濫用公權力、導致腐敗”是特權的危害之一,這一比例最高;其次是“危害社會公正”,提及率為60.7%;此外,認為“侵犯公眾權力”、“破壞社會信任”是特權的危害的人也很多,所占比例分別為59.4%和57.2%。
“在缺乏權力製約體係的政治場景下,特權能夠謀私得利,福及子孫。因此,容易在整個社會形成崇拜權力的風氣。”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沈友軍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說。
“從本質上講,特權是反製度、反社會的,因而對社會公正危害極大。”在沈友軍看來,由於特權造成某些職業和某些人群的優勢地位和另外一些職業和人群的弱勢地位,會使社會公正的天平發生嚴重的傾斜。
從世界範圍來看,如果執政黨內產生特權而得不到及時清除,當積重難返時將會導致民怨沸騰、喪失政權。如此教訓並不鮮見。而同期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1/3的被訪者認為正是特權階層的膨脹導致了蘇聯解體。
“特權會導致民眾對政權的信任危機。”鄢聖華說,“因為特權本質是權力的私產化,官員把權力當成個人和小集團謀私的工具,把自己當成特殊人物,輕視沒有權力的人,使無權力的人在有權力的人麵前‘低人一等’。”
“從曆史教訓來看,製度性的特權存在是社會革命產生的根本原因。”鄢聖華指出,“一個有見識的政治家應當對特權現象保持高度的警覺並著手減緩並剔除之,自上而下的反特權比自下而上的革命,對政權有利得多。”
對於這一點,西耶斯在《論特權》裏有極其經典的論斷:“讓我們設想一個組織得盡善盡美、無比幸福的社會,要徹底搞亂這個社會,隻要將優免給予一些人而使其他人喪氣就足夠了,這點不是很明顯嗎?”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特權還會加劇製度惰性,因為製度的生命力和活力在於不斷創新,而特權是反製度創新的,因此特權的滋生和蔓延,必然加劇製度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使製度在逆向條件下惰性運行。
“所謂公平,也就是必須要有一個公開、透明的規則。”中國人民大學陸益龍教授說,“特權和壟斷構成了不公平,尤其是在司法領域,存在很多不平等,沒有法製,就沒法保證民主,也就很難保證市場經濟的公平。”
“隻要有特權存在,就會產生斷裂,官與民之間就容易產生疏離,就難有‘魚水之情’,這是非常可怕的結局。”李成言說。
在李成言看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也應是法治精神快速普及的過程,同時也應是特權被逐步消除的過程。“當然,這不會一蹴而成,但也絕非遙不可及,關鍵是領導的決心、監督的有力和全社會的協同努力。”
反特權不容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