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民生權益:看不見的“黑洞”(4)(1 / 3)

新中國成立以來,針對特權的巨大危害性,曆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保持高度警覺。毛澤東多次提出防止特權、防止腐敗的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國家最窮困的那些日子裏,他的女兒李敏、李訥都與全國人民一樣,吃不飽肚子。

毛澤東還從端正黨風和廉政建設出發,提出了反對黨內特權的思想。他認為共產黨員和幹部,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嚴格要求自己,反對特權思想和行為,為人民無私奉獻,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並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

鄧小平對特權一貫深惡痛絕。1980年8月18日,他在《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一文中就指出,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是黨和國家領導製度、幹部製度的主要弊端之一。“有一些幹部,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權,搞特殊化,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損害黨的威信,如不堅決改正,勢必使我們的幹部隊伍發生腐化。”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報告中指出,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誌相統一的體現。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胡錦濤在2011年“七一”講話中再次指出,全黨同誌都要牢固樹立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製度麵前沒有特權、製度約束沒有例外的觀念,認真學習製度,嚴格執行製度,自覺維護製度。

顯然,對於當前的黨內生活實際,反特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76.6%的被訪者認為現有的相關規定對反特權“效果不明顯”,認為“效果明顯”的占13.3%。調查過程中,很多受訪者表示“目前特權現象很常見,而且越來越嚴重,很難說中央的規定得到了有效執行”。

對於特權現象頑固存在的深層原因,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的講話中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今天所反對的特權,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在法律和製度之外的權利。搞特權,就是封建主義殘餘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主義傳統比較多,民主法製傳統很少。”

同時,鄧小平還指出:“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係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製度,法製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製、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針對特權存在的主要原因,有64.6%的被訪者認為是“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約束”,這一比例最高;其次是“幹部選拔製度不科學民主”,提及率為57.6%;對“法律製度不健全”的提及率為51.7%,處於第三位。

“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否定了特權。但由於舊社會習慣勢力和專製思想的影響,在一部分幹部中仍然存在特權觀念、特權現象。”鄢聖華分析道,“一切權力都試圖製造特權,除非它受到了有力的抵製,因而特權產生於權力固有的劣根性--自私性、壓迫性和擴張性。絕對的權力絕對地會製造特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國家,本質上是要保障人民的權利免受權力的侵害,不允許有特權存在,要讓每個人都活得有尊嚴。”

在鄢聖華看來,目前中國反特權還是在要求觀念和道德自律的層麵居多。他舉例說,比如在檢察係統、公安係統,已經進行了多次反特權思想的專項教育或教育整頓活動,也出台了一些相關規定。

“但書麵規定與權力互動、權力運行的實際規則相比,還有很大距離。”鄢聖華說,“一個製度在書麵上建立後需要幹部學習製度,如果通過反複地學習,也沒有辦法達到書麵上規定的目的,就證明權力運行的實際規則或製度有問題。”

“當前在我們的各種黨內教育活動中,反特權教育還不夠深入,或處於一種邊緣化狀態,使有些黨員幹部特權意識特權行為有恃無恐。”沈友軍說。

“反特權教育的根本缺失,主要根源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團的幹擾。”沈友軍直言,“有些領導幹部的權力缺乏有效約束,他們把權力帶來的種種好處,看成是自己的特權,並想方設法地要去維護和擴大這種特權,甚至不惜為此去損害黨和人民的整體利益以及社會公平正義。”

力促公權力回歸本位

記者調查發現,要遏製特權就需要按照中央要求有效約束公權力,使其回歸本位。這不僅要從思想上根除“特權思想”,更要從製度上破解權力運行的“特權機製”,這是中國未來反腐的著力點。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被訪者紛紛對反特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62.7%的被訪者認為首先應該“加快法治政府建設”,這一比例最高;其次是“認真貫徹群眾路線,強化對“一把手”的群眾監督、媒體監督,提及率為58.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一把手”自覺接受監督管理的自覺性,“構建和完善黨內民主製度,並與人大製度相對接”的提及率也比較高。

受訪專家認為,建立健全權力相互對等製約的機製,建立健全公眾監督權力的可操作渠道,隻有法律得到充分的尊重,公權力的自由裁量權才可能得到有效約束,也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特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