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民生權益:看不見的“黑洞”(4)(2 / 3)

需要加強黨內反特權教育。“要在執政黨內,尤其是在領導幹部中大力進行反特權教育。”鄢聖華說,“在黨內進行反特權教育,一方麵要強調領導幹部的帶頭表率作用,另一方麵要重視不以領導幹部的意誌為轉移的製度建設。”

“需要切實把在黨內進行反特權教育規範化、製度化。”李成言說,“加強對領導幹部群體和特權群體的教育管理、監督製約,提高對重點領域、重要崗位的貪汙腐敗、瀆職犯罪的預防和懲治力度,將有效引領反腐倡廉建設,將反腐敗鬥爭不斷推向深入。超越法律法規的特權,要堅決剝除,而並非變相使之合法化。否則,隻能讓少數既得利益者滿意,而導致多數人積怨重重,這將毫無社會進步的價值,也嚴重偏離了反特權的初衷。”

積極穩妥地深化政治體製改革。“克服消除特權,關鍵要解決思想問題,更要解決製度問題。”鄢聖華說,“深化各領域體製改革,從思想上和製度上遏製和消除政治和社會領域中存在的特權現象。要著力於法治及製度建設,著力於大力推進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對公權力進行有效的約束。同時要不斷建立和健全公民維護權利的製度,讓公民能低成本地維護自己的公民權利。”

沈友軍建議,要結合國情選好反特權的突破口。可行的選擇是,先發展黨內民主,然後帶動人民民主,因為中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在官本位的社會氛圍中,官員占有最多的資源。”中國人民大學政治係張鳴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用製度限製官員的特權,至關重要。因為趨利是人的本性,這種本性,隻靠道德約束,是根本管不住的。”

加大對公權力的監督力度。“反特權就是使公權力回歸本位,因為各級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隻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李成言說,“公權力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的前提,是要進一步加大政務信息公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教授認為,對於反特權,人大監督、法律監督及輿論監督也都擔負著不可或缺的重任。唯有讓“特權”時時刻刻處於“陽光”之下,變得“透明”起來,那些掌權者才會心有所懼,慎用特權,收斂貪欲,“消除特權”才會叫好更叫座。

附:調查說明

調查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

調查時間:2011年9月23日至10月7日

有效樣本量:3642

調查範圍:北京、上海、廣州、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昆明、太原、蘭州、吉林、秦皇島、章丘、延安、綿陽、滎陽、鶴崗城市市區

抽樣誤差:95%置信度下抽樣誤差±1.4%

樣本構成:男性59.0%,女性41.0%;20~29歲21.2%,30~39歲28.6%,40~49歲

28.2%,50~59歲13.1%,60歲及以上8.9%;小學及以下6.6%,初、高中及同等學曆50.4%,專科21.8%,本科及以上21.2%;中共黨員17.5%,共青團員12.2%,群眾69.7%,民主黨派0.6%

政務中心離“陽光”有多遠

政務中心率先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行政審批環節上取得突破,在推進政務公開,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就半小時,沒想到這麼快。以前辦個證要跑多個部門,花一周或更長時間,有時甚至還要四處托熟人。”2012年2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北京市大興區綜合行政服務中心暗訪,剛辦完事的張女士說,“現在少了‘門難進,臉難看’的問題,‘一站式’辦公人性化,服務也主動熱情。”

近年來,政務公開不斷提速,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全方位推進,而各級政務(行政)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政務中心)迅速發展,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政務中心率先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行政審批環節上取得突破,推進政務公開,也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評價道。

全國人大代表、長春皓月集團董事長叢連彪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各地建立政務中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客觀要求,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舉措。

記者在北京、吉林等地調研發現,政務中心在發展中同樣存在需要破解的問題,比如法律依據尚不健全、運行模式仍不統一、職能定位不夠明確等。

在受訪專家看來,政務中心要健康發展,還需繼續轉變執政理念、進一步完善製度。如何加強政務中心建設、推進體製創新,是當前和今後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政務中心普遍設立

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聯合發出《關於在農村普遍實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製度的通知》、《關於在全國鄉鎮機關全麵推行政務公開製度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