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尾篇(1 / 3)

加大社會心態調適力度,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

2011年5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發布了社會心態藍皮書--《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這是該所主編的有關社會心態研究的第一本年度報告。

雖然社會心態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長期以來,這一概念並未進入主流社會心理學的領域。而事實上,在北美和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中,也幾乎找不到“社會心態”(SocialMentality)一詞。在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社會心態”一詞卻頻繁出現在學術界的討論和大眾媒體中。

何為社會心態?在藍皮書主編、主要撰稿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王俊秀副研究員看來,社會成員從社會發展變遷的喜怒哀樂所體驗到的自身所處的社會情緒基調、社會成員的社會價值取向和態度彙聚而成的共識,共同發展成為一個可以稱為共享的現實性的社會存在,就是社會心態。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研究員介紹,該所將每年定期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以年度報告的形式記錄和刻畫中國社會心態。

減輕百姓生活壓力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轉型期,而社會變遷帶來的風險和競爭,使處身其中的每個中國人倍感壓力。種種跡象表明,在過去幾年裏,中國城鄉居民感受的生活壓力明顯增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曾在2006年和2008年兩次進行“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對居民生活中麵對的問題和感到的壓力水平進行持續觀測。

藍皮書指出,2008年調查中被訪者遇到各類問題的“實際發生率”,按照由高至低的順序排列,前6項問題依次為:物價上漲,影響生活水平;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難;住房條件差、建/買不起房;醫療支出大,難以承受;家人無業、失業或工作不穩定;人情支出大,難以承受。

2010年10月中旬,零點研究谘詢集團在全國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城市、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分別有49.8%、40.5%和47.7%的受訪者表示當前的生活壓力比較大或壓力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藍皮書還指出,在遇到“住房條件差、建/買不起房”問題的被訪者中,感到“很大壓力”的比例在各項問題裏是最高的,有71.7%遇到此問題的人感到壓力很大。

無獨有偶,2011年2月,《瞭望》新聞周刊與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對居民消費的調查數據顯示,41.5%的受訪者表示最關心的民生問題是住房,在對“十二五”的民生期待中,高居首位。住房問題已成為民眾的主要“壓力源”。

近年來,中央十分重視民生問題,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弱勢群體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民眾的生活壓力來自各個方麵,有的問題需要通過政府有效的服務體係來解決。

王俊秀說,最近國務院出台了16項措施來應對物價上漲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壓力,但還有許多問題是政府無力解決的。需要政府支持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通過民間和社會的力量來幫助那些生活壓力較大的民眾。

“通過民政和其他社會服務部門完善社會應急救助體係,形成常態的應對物價上漲、災害、失業、重大疾病、傷亡等困難困境的救助體係,使民眾在危難困境中可以得到來自社區、民間組織、誌願者和專業的心理救助、心理谘詢、精神服務等機構和個人的幫助,減少身心的壓力。”王俊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