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眾安全感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民眾的不安全感不僅來自社會治安狀況的影響,社會風氣、政治環境、經濟條件、個人權利、信息等方麵,都會影響到民眾的安全感。
近年來,民眾的不安全感在不斷加劇。比如由於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響,食品安全感多年來一直很低;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鄉居民都感受到了交通隱患;醫改並未取得明顯效果,醫療安全事故常見諸報端,等等。
同時,不斷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重大惡性事故,使得居民感受到各種風險的存在,群眾對那些致命性強、傷亡大、危害性強的風險源更擔憂,雖然這其中的許多風險的發生概率都很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做的居民風險認知調查發現,被認為最危險的風險源前20位分別是:核泄漏、毒氣泄漏、戰爭、燃氣爆炸、核武器、傳染病流行、恐怖襲擊、地震、癌症、交通事故、炸藥、炸彈、槍擊、罪犯傷害、艾滋病、火災、吸毒、社會動蕩、高壓電線和雷電電擊。這些風險源中多數屬於事故性和社會性風險,包含很大的人為性。
王俊秀說,這些年來居民的安全感並不高。除了人身安全感和隱私安全感處於“比較安全”水平以外,其餘的安全感水平都介於“不太安全”和“比較安全”之間。“特別是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近年來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交通安全感低與中國城市化過程中道路的發展、機動車增加、交通管理問題突出之間有直接的關係。”
為提高民眾安全感,王俊秀建議:“一方麵要完善食品、交通、醫療等方麵的監管體係,減少、杜絕食品、醫療等安全事件、事故的發生,加強交通管理,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麵,要提高人民群眾的風險意識,提高人們防範風險的意識。”
另外,藍皮書課題組還強調,尤其要關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人們所麵對風險的差異,防止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富分化加劇、社會階層差距加大情況下可能出現的“風險分配”不公平。
完善社會誠信體係
在中國傳統中,誠信一直被視為立身之本,是人際交往的首要準則。但近年來“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爭、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殺門”、蒙牛“誹謗門”、唐駿“學曆門”、張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領域造假醜聞頻出,民眾一次次感覺通往誠信的大門越來越遙遠。
據商務部的統計,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在守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幾乎沒什麼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2010年,藍皮書課題組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市市民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市總體的社會信任屬“低度信任”水平。其中,居民對政府機構的信任程度最高,對商業信任程度最低;上海和廣州兩市的社會信任狀況略高於北京。
而2011年2月11日至14日,《瞭望》新聞周刊聯合國內專業調查研究機構--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5個大中城市的民意調查數據也顯示,被訪者對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總體評價較低,僅有4.8%的被訪者評價“好”,48.7%評價“一般”,接近半數(46.6%)被訪者認為社會誠信狀況“差”,甚至“很差”。
“誠信是作為一種社會關係存在的,與製度因素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密切相關。”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周孝正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近年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誠信狀況不但越來越差,有些方麵甚至極其糟糕,這已經成為中國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