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尾篇(3 / 3)

在目前情況下,盡快完善社會誠信體係,已成當務之急。“通過建立公民、企業和其他組織的征信係統,通過有效的獎懲措施,強化公民和組織的誠信行為,逐漸建立人際信任和組織信任。”王俊秀說。

王俊秀還建議:“提高公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完善公權力的監督機製,約束和規範公權力執行,嚴格問責失信的公權力執行者和組織,提高公權力機關的公信力。”

“在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重建中國社會誠信體係非常必要。”藍皮書合作者、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總經理周江說,“尤其要嚴厲打擊個人和組織的欺詐行為,營造人際信任的文化和社會環境,逐步重建社會信任。”

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2010年,“我爸是李剛”無疑是最觸犯眾怒的一句話。

在受訪專家看來,“李剛事件”背後有著極其深刻的社會內涵,反映了一個突出的社會心態--“群體性怨恨”。這種“群體性怨恨”是“官民衝突”和“貧富衝突”的反映。

藍皮書課題組認為近年來民眾不滿情緒主要存在三個指向:一是對於貪汙腐敗、不作為的官員,二是“為富不仁”的商人,三是針對一些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以及造成這些不公平的公權力機關。

比如,上海的楊佳襲警案、“鄧玉嬌案”、“鳳凰少女跳樓案”、湖南永州朱軍槍擊法官案、黑龍江伊春刺死信訪幹部案等,都明顯表達了部分民眾對司法部門的不滿。

“這些案件本身可能屬於個案,但這些案件背後所投射出的社會心態更令人擔憂。”王俊秀說,“我們經常看到的一種現象是,用個人的不滿解讀發生的事件,表達出對司法部門、公權力機關的不滿情緒,形成群體性怨恨。”

藍皮書課題組建議,應盡快落實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把人的發展放在社會發展的首位,把人民群眾的幸福作為政府工作的最終目標,作為抓民生的核心工作。

“政府工作考核標準應以民眾幸福感為核心內容,提供人民群眾生活的基礎保障,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使得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水平同步發展。”王俊秀說。

同時有關專家還建議,宣傳和管理部門應激勵和強化普通人日常的利他行為,鼓勵常態化、習慣化的慈善活動和助人行為,使民眾能感受到受助的溫暖和助人的快樂。民政部門和慈善管理組織應該針對目前形勢,製定合理的慈善組織、公益、利他組織的管理法規和製度,逐步形成高效、透明的慈善體係。

王俊秀說:“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體製和激勵機製,縮小貧富分化,完善社會管理製度,為民眾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動機會;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擴大社會的中產階級比例;增進不同社會階層人群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於社會各階層的和諧與融合,保持整個社會的活力。特別要避免貧富差距、地位差別帶來的階層分化,防止長期底層認同帶來的群體極化,進而產生群體性的社會怨恨。清理目前的各類社會矛盾和衝突,首先從製度層麵建立解決矛盾衝突的規則,落實責任部門,徹底解決累積的問題。”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還需完善中國的法製體係,降低人們使用法律策略的成本,培養全社會利用憲法、法律框架解決問題的信心和習慣,使得行政、司法、信訪可以高效互補和銜接,從而能夠有效化解矛盾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