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鬆民生對話錄
“陽光”照不到的隱性權力
文/《深圳特區報》記者鍾潤生
涉及話題敏感而又是大眾關注、調查方式科學而嚴密、觀點鮮明而頗具建設性,這樣的一本“調查類”圖書,一定是受讀者青睞的。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隱性權力調查》就是這樣一本書。這本書一麵世,就被新浪網推薦,同時在微博上也被博友們熱議和推薦。為此,記者采訪了該書的作者、新華社記者李鬆先生。
關於內幕調查:最大困難來自相關部門對信息的屏蔽
深圳特區報:李鬆先生,您好!手裏拿到您的新書《中國隱性權力調查》,首先感覺這是一本“大書”,不僅開本大、頁碼厚,而且裏麵的內容也“大”,沉重、敏感。首先特別想了解是什麼樣的一個機緣,讓您開始關注“隱性權力”這方麵的問題?
李鬆:權力一直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和焦點,相對於製度規定的權力運行,人們更加願意關注隱在各類事件背後的權力運行軌跡--也就是說隱性權力的問題。
我關注這方麵的問題,起始於2005年。由於各種原因,當時在北京接觸到不少“駐京辦”工作人員,從而有機會了解到這個機構大量鮮為人知的內幕。
當時,我先發了一篇新華社內參,引起了多位高層的重視,並做了相關批示。2005年7月25日,《瞭望》新聞周刊發表了我的《駐京辦:地方“第二行政中心”?》這篇深度調查報道,首次公開詳細披露“駐京辦”內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少媒體做了全麵、及時的跟進報道。
就是從這年開始,我逐步減少了以前一直堅持的文學創作,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對隱性權力的調查中。
深圳特區報:您是揭露“駐京辦”內幕的第一人。2010年,有關部門發文撤銷“駐京辦”。書中您關注的領域從駐京辦到公務接待、從官員出書到官員出國、從秘書升遷到秘書腐敗,這些問題不僅社會關注,而且也很敏感。您通過什麼渠道獲取這些內幕?調查中的困難有哪些?
李鬆:公共領域中公眾關注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一直是我最關注的領域。
因為有些問題比較敏感,這無形中增加不少調查的難度。
做觀察的有心人非常重要。首先,要學會細心觀察,並且善於從平凡的事件和表麵的現象中去發掘事件背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善於在社會的信息中篩選有用的深層次的信息。其次,要注意積累平時的人脈資源,注意與各界專家、人士交朋友,他們往往會成為最好的學習對象和溝通渠道。第三,要注意尊重采訪對象的意願,保護他們的隱私,善於保護為自己提供線索和觀點的人士,這也是必須具有的職業道德。
在調查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自於相關部門對信息的屏蔽。即使一些比較正麵的內容,也很難獲取,隻能以一些特殊途徑得到,這樣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深圳特區報:揭露內幕一類的書,最難的是“情感”與“理智”。寫作時,對於這些敏感問題,您又怎麼做到不偏不倚,客觀還原事實真相?
李鬆:由於涉及問題大多比較敏感,這就需要我把工作做得更加細致紮實,不能有任何紕漏。在調查性報道中,我盡量做到報道平衡,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證的一方說話的機會。在證據的使用上,尤其避免“一邊倒”的證據篩選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選取事實,平衡、客觀地使用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