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隱性權力:很多權力運行走向“地下”
深圳特區報:請您告訴讀者,到底什麼是“隱性權力”?李鬆:對於隱性權力,之前學界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我個人認為,任何公權力都應在一種公開、透明的環境下運行。但是,在政治權力的角逐場上,博弈讓很多權力的運行走向“地下”,從而為權力腐敗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權力腐敗之癌細胞逐步向政治肌體轉移滲透,變成更多更難根治的腐敗頑疾。而這些“陽光”照耀不到的公權力,就成為了隱性權力。
盡管中國在2008年5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事實是,在如今有些地方,信息屏蔽現象還是比較嚴重,權力運作的黑箱還比比皆是,這就為公權力的濫用提供了土壤。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領導幹部秘書的隱性權力。近年來,在一些領導幹部腐敗案件的背後,有的“拔出蘿卜帶出泥”地牽出秘書不少肮髒的活動。秘書利用領導幹部“身邊人”的身份進行腐敗,已逐步成為一種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的腐敗新形態。說到底,由於秘書地位特殊,往往擁有一種領導幹部延伸下來的隱性權力,級別越高的領導幹部的秘書,活動能量和空間就越大,而腐敗起來造成的影響也更大。
我在書中,很細致地分析了近年來影響較大的秘書腐敗案,如“河北第一秘”李真收受賄賂、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等共計人民幣1051萬多元,被判處死刑……深圳特區報:那您的這部書對遏製隱性權力和腐敗問題提出的反思或建議是什麼?
李鬆:本書中的這些作品雖獨立成篇,但有著內在緊密的必然聯係,涉及中國公權力多個領域的隱性權力問題,包括其形成的製度原因、危害以及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核心觀點認為,中國很多腐敗的根源,在於權力高度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製約,尤其對“一把手”權力的監督和製約,更成為難中之難。當前,依法行政、公開透明應該成為政府權力運行的一項基本製度。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應向社會公開,讓所有隱性權力逐漸顯性化。有國家法律製度的逐步完善,有紀檢、檢察機關的嚴厲懲治,有社會公眾的有效監督,腐敗必然會得到有效的遏製,腐敗的概率將會逐步減小。
關於文學創作:目前沒想過用小說表現調查的內容
深圳特區報:扯句閑話。2005年7月,您就寫過關於揭露駐京辦內幕的新華社內參,並引起中央高度關注。這兩三年市麵上有關“駐京辦”的小說也很火爆。您是否想過用小說的形式表現您調查過的熱點內容?因為您之前也搞過很多文學創作嘛。
李鬆:2005年7月我寫了關於駐京辦的新華社內參後,市麵上陸續出現一些有關“駐京辦”的小說,而且很火爆。這些小說和我的調查報道,我個人認為是對“駐京辦”內幕兩種不同的揭露方式。
小說的內容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有些情節的虛構在所難免,其表達的是主觀情感;而我的深度調查報道,作為新聞,真實就是生命,反映的是客觀事實,是以真實作為準則,因而永遠拒絕虛構。
我曾經寫過小說,但我目前沒想過用小說的形式表現我調查過的熱點內容。我相信會有其他作家去做這事,而且會比我去做要做得更好。
(本文轉載於2011年5月13日《深圳特區報》)
我們的誠信出了什麼問題
文/《中國商報》記者鄭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