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附錄(2)(1 / 3)

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五個大中城市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被訪者對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總體評價較低。

針對這一話題,中國商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一書的作者李鬆先生。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誠信不僅是道德和倫理範疇的概念,更是經濟交換的潤滑劑,同時,還是一個民族具有競爭力的基礎。

中國商業出版社推出的新華社記者李鬆的《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一書認為,目前,中國社會已經陷入社會誠信不斷降低與建立社會誠信機製困難的雙重困境。

誠信缺失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商報:我們該怎樣理解誠信?誠信是道德倫理、社會文化還是國家法製層麵的概念?

李鬆:誠信是人類的一項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是人類自古以來尊奉的道德原則和立身治國之本。

無論是個人、企業和政府,都離不開誠信。從個人來講,誠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從企業來講,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從社會來講,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從國家來講,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

可以說,誠信是作為一種社會關係存在的,與製度因素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密切相關。在傳統社會,誠信涉及人們之間的各種關係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主要還是一個倫理範疇。誠信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結構中,逐漸形成的調節和規範人們各種關係及行為的道德規範準則。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誠信不再僅僅具有倫理性質,而且日益具有經濟性質,即誠信成為現代經濟運行的規則。而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誠信同時又具有法律性質。從誠信的演變可以看出,誠信並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訴求,而且還是具有豐富內涵、多重屬性的社會信用體係。

中國商報:您認為目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已到了什麼程度?為什麼會寫這樣一部關於誠信的書?

李鬆: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問題,從三個層麵來講,即個人誠信、商務誠信、政務誠信,都不同程度地出了問題。

在這方麵,每個普通人都有切身感受。近年來發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爭、三鹿“毒奶粉”事件、唐駿“學曆門”等,已給出了一個個令人心驚肉跳的答案。

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藍皮書課題組對北京、上海、廣州3市市民的調查結果顯示,3市總體的社會信任屬“低度信任”。

2011年2月11日至14日,《瞭望》新聞周刊聯合國內專業調查研究機構--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5個大中城市的民意調查

數據也顯示,被訪者對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總體評價較低,僅有4.8%的被訪者

評價“好”,48.7%評價“一般”,而46.6%的被訪者認為社會誠信狀況“差”,甚至“很差”。作為一名職業記者,我一直關注中國的社會誠信問題,近年來做了不少這方麵的調研,出版《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一書,隻是把我所了解的情況客觀、全麵地告知公眾,也是我的職責所在。此書與我2011年4月出版的《中國隱性權力調查》形成了事實上的姊妹篇,隻是《中國隱性權力調查》更集中、深入地反映政務誠信狀況,竭力捕捉中國隱性權力的棲身角落。

中國商報:我們一直標榜中華民族是講誠信的民族,曆史上有好多值得我們驕傲的言行和典故。可是現在誠信狀況每況愈下,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李鬆:中華民族向來是一個講“誠信”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所謂“五常”,把“信”與“仁”、“義”、“禮”、“智”平列,稱作做人的五種常道或常規。可見,古人把“誠信”看得非常重要。

現在社會誠信狀況每況愈下,是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曆史巨變產生深刻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轉型的大環境,直接塑造了中國社會誠信狀況演化的時代大背景。

近代中國經曆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社會劇烈動蕩,傳統的民族性格和人文倫理受到巨大衝擊。此後,思想觀念的各種“破舊立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誠信理念。

隨著近年來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現實之間出現一定落差,於是,誠信理念也受到了衝擊。

其次,社會轉型引發觀念衝突和混亂。目前中國處於一個激烈的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所引發的社會結構變遷、人們在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上的衝突與混亂,成為導致社會誠信危機的深層社會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