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在光纖通信的世界裏攻堅創業(1 / 3)

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發展紀實

它經曆過20世紀90年代人才濟濟的輝煌期,也走過21世紀初的低穀。

2006年9月,我校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光纖實驗室)再次吸引了無數關切的目光。教育部評估專家不僅稱讚該實驗室的人才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工作,而且看好其“發展潛力”。

在低穀中奮發,從逆境中疾追,這是以李樂民院士,長江學者饒雲江、謝康及邱昆、李廣軍、劉永智教授等為代表的科研團隊幾年來走過的一條荊棘叢生的再創業之路,實驗室通過評估見證了他們的一番努力,一腔心血。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他們是如何立足現實,迎難而上的?又是如何凝練方向,整合團隊?路漫漫其修遠兮,放眼長遠,他們有怎樣的壯誌?上下求索之間,他們已取得了哪些成績?

難關口,甘守寂寞凝方向,矚目長遠

“光纖實驗室有較好的基礎,不把它做好實在可惜了”,2005年1月,饒雲江擔任通信學院院長。上任伊始,他就不斷思索著光纖實驗室的發展。這裏有一支同行稱羨的人才隊伍,有厚實的科研基礎,又依托我校相關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而放眼周遭,光纖通信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我軍信息主要通信方式,其發展潛力不可限量。更讓人關注的是,NGI(下一代互聯網)及NGN(下一代網絡)的發展將為光纖通信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把握機遇,加快發展,不僅對實驗室的建設,而且對我校“一校三體”辦學體製的構建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神往之餘,現實問題也撲麵而來:2001年國家重點實驗室摘牌之後,一部分人才離開了這裏,實驗室的“人心也比較散”。如何凝聚人心,攻堅克難,再現實驗室當初的輝煌呢?饒雲江經過長期的思索,麵對“殘局”,迎難而上,於2006年擔任該實驗室主任,帶領團隊,艱難地走上二次創業之路。

這條路,困難重重,前途漫漫。實驗室的建設者們該如何下棋落子,布局謀篇呢?饒雲江對此顯然胸有成竹。他經常與同事們分享這樣的理念:與其追趕他人不如跳出自己的空間,以高遠的視角尋找學科的前沿,一旦確定方向就要堅定地去鑽研,而不是隨意地更改初衷。

在他的帶領下,目前光纖通信實驗室已經凝練了四大方向:光纖與光子器件技術研究、光通信技術研究、寬帶通信網絡理論與技術研究、通信電路和信號處理研究。這四個方向的凝練體現了民用和軍用相結合的特色,覆蓋了從器件、信號處理到係統及網絡的完整研究體係,也突出了以光纖和通信網技術為主線,新型光電子器件和通信電路與信號處理為基礎的特點。

有了發展方向,更要有甘於清冷寂寞,不斷攀登科研巉岩的心態。饒雲江告訴記者,他正打算把《中國教育報》上報道南京大學閔乃本課題組的文章推薦給實驗室的研究生們。這個課題組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之前,用了19年時間做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研究。饒雲江說,這一實例折射出這樣一個道理:實驗室的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團結的科研團隊殫精竭慮,長期堅持。堅持的過程中,隻有冷板凳,沒有鮮花和掌聲,必須耐得住寂寞,腳踏實地地去做。

李樂民院士就是這樣甘於寂寞,潛心科研的人。他的學生王晟回憶道,有一段時間,大樓晚上不開電梯。當他們這些年輕人氣喘籲籲的爬上9樓時,驚訝地發現年已七旬的李老師早已來辦公室加班。王晟還記得,當圖書館外文閱覽室還實行實名登記時,自己無論去圖書館多麼頻繁,都發現李老師早已來“簽到”,這位可敬的老人年複一年的重複著查文獻這種枯燥耗神的工作卻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