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在光纖通信的世界裏攻堅創業(2 / 3)

通信學院副院長、光互聯網及移動信息網絡研究中心主任隆克平教授也讚同“光纖通信實驗室的發展需要長時間做,不能急於求成”的理念。他說:“獲國家級大獎決不是三五年之功,它需要我們甘於寂寞,麵向長遠,有意識有計劃地去做”。

團隊中,內培外引重管理,再煥生機

2004年11月,饒雲江教授應邀來到成電,加入到建設新成電的大潮之中。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光纖實驗室這個大集體裏,以一種隻爭朝夕的奮鬥精神,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裏,他帶領的光纖技術研究室在各方麵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項(160萬元)、軍口預研項目一項、基金項目兩項、橫向三項,總經費400餘萬元;建立了電子科大-美國MOI聯合光通信實驗室;組織撰寫了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光纖光柵原理及應用》專著;應邀在第十八屆國際光纖傳感大會上做“Recent Advances in Fiber-Optic EFPI Sensorsand Their Use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的特邀報告,並為國際知名雜誌撰寫特邀論文,這些表明我校在光纖F-P幹涉傳感器研究方麵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發表SCI論文1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4項;主辦第五屆光纖通信與網絡國際會議;“985”二期工程建設項目“新一代微納光子器件創新平台”立項(600萬元)。

2005年11月,隆克平教授千裏迢迢來到成都,融入我校光纖通信實驗室這個科研團隊。他曾是墨爾本大學電子工程係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超寬帶網絡研究中心(CUBIN)研究員和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他在寬帶網絡理論與技術方麵,主持承擔了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級項目和省部科研項目共33項,攻克了若幹關鍵理論與核心技術問題,取得了突出的創新研究成果:已申請國際發明專利4項、國內專利10項,提交IETF草案5項;已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200餘篇。作為光互聯網學術會議的國際指導委員會成員,推動了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作為TPC主席和組織者,於2005年在國內舉辦了第四屆光互聯網國際學術會議暨光交換技術研討會,這也是光互聯網領域在中國的首次會議。他還是《中國科學F輯:信息科學》雜誌這一院士薈萃的權威刊物的最年輕的編委。

隆克平的到來,吸引了他在海外的學生、學術界的友人加盟我校;他也通過母校北京郵電大學校友會、中國通信學會、《中國科學》雜誌保持擴大行業聯係。他帶領陽小龍教授和鄺育軍博士等組成的學術團隊,在國內較早地從事光互聯網及交換技術的研究,已完成與光互聯網相關的863項目2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項目8項,均驗收為優。在應用領域,他堅持做“頂天立地”的科研,跟進主流,注重電信行業的應用,強調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學校“人才強校”戰略背景下,饒雲江、隆克平這樣的科技精英如汩汩新血彙入光纖通信實驗室: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謝康也成為實驗室學術帶頭人,還有馮鋼、文光俊、李興明、武保劍、謝軍……三年來,實驗室在人才隊伍建設中成效顯著,共引進3個團隊近20人。

精英引進如春雷滾動,形勢喜人。人才內培恰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實驗室年輕的教授王晟1999年博士畢業留校。幾年來,他已承擔了包括863重大課題在內的十餘項國家級課題,在國際國內重要刊物、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談起學術成績,王晟歸功於實驗室良好的平台和恩師李樂民院士的教誨。“從一個幾乎從未接觸過任何類型的研究工作的普通學生,成長為一個獨立從事科研工作,並取得一定成果的青年教師,這裏麵不知浸透了李老師多少心血。”王晟曾撰文深情回憶與李院士朝夕與共的日子:“他教會了我如何選題,如何查找文獻,如何從紛繁的思想中萃取出有價值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