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在光纖通信的世界裏攻堅創業(3 / 3)

良好的平台也給王晟提供了成長發展的土壤。在談到拿863重大項目時,王晟說,正因為實驗室集聚了一大批有經驗的老師,大家團結一致,形成了良好的學術環境,才能拿到這個項目。

薪火相傳,外引內培,目前,實驗室已形成了一支精兵強將彙集的人才梯隊,其中以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為代表,包括20餘位教授和10餘位副教授為骨幹。鄒壽彬校長曾說:“看到這批人才,就看到了希望。學校一定會大力支持,全力支持。”話語中,幾多熱切。

在集聚精英,發展人才隊伍的同時,實驗室也加強管理,建立業績評價體係。“以前就是太自由,沒有切實的激勵機製”。饒雲江說。怎能讓管理問題卡住實驗室發展的咽喉呢?隻有突破管理瓶頸,才有起飛的平台。實驗室製定了“開放課題管理製度”、“固定人員管理辦法”、“科技創新及優秀人員激勵措施”等規章製度,切實貫徹“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製,從而調動了實驗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新一頁,迎評促建強凝聚,漸顯崢嶸

也許一論既出,語驚四座;也許有人讚成,有人反對。但討論的意義就在於此。2006年,迎著教育部評估的到來,實驗室在兩個月裏,召開了八次工作會。“我們的問題究竟在哪裏?”“如何解決?”“如何搞好評估?”大家言來語往,群策群力。評估後,胡樹祥書記、鄒壽彬校長、韓春林副校長也參加了學校重點實驗室管委會專門組織的實驗室發展建設討論會。討論中,實驗室的發展方向更明確、人心更貼近、隊伍更團結。

團結的隊伍催生無窮的力量:2006年,實驗室科研經費分別比2004、2005年增長108%和29%,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收錄比2004、2005年增長300%和200%。這一年,實驗室牽頭成功舉辦了第六屆智能交通係統通信技術國際會議和第五屆光通信及網絡暨第二屆纖維光學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國際會議兩次國際會議,擴大了實驗室的學術影響。2008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高等學校第二輪第一批一級學科評估中,我校在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中排名第五,在光學工程一級學科中排名第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光纖通信實驗室近幾年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凝聚的隊伍正顯示出實驗室建設的潛力所在,出路所在,希望所在。展望未來,春潮湧動。實驗室的建設者們力圖在創新團隊、高顯示度的科研成果、發明專利和科研經費上有所突破;爭取實驗室的光纖通信和下一代通信網技術能躋身國內前列,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光纖傳感和光子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回首來路,光纖通信實驗室的發展有高亢奮進的詠歎,也有曲折暗回的低吟。當團隊協奏,凝聚為弦,且看今日,重頭創業,新曲正酣。

(楊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