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通信學院光分組交換關鍵技術基礎研究科研團隊
隨著通信技術的普及,計算機和互聯網逐漸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上網瀏覽新聞,或者玩玩網絡遊戲。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絡雖好,就是不夠快。根源是目前技術對光纖巨大傳輸能力的利用仍然很有限。如何更好地利用光纖的巨大帶寬?我校邱昆教授和他的夥伴們正在這個領域努力,希望打開一扇門,讓光跑得更快。邱昆教授帶領的光分組交換關鍵技術基礎研究科研團隊已經入選2005年度學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在以後三年裏將獲得共計100萬元的科研經費資助。
“光的分組交換”技術在國外是光通信的研究熱點,美國和歐洲諸多研究機構投入其中,研究光標簽處理、光交換矩陣、波長轉換、全光再生和競爭解決等光分組交換關鍵技術。在國內,該領域的研究集中在對競爭解決算法的研究上,其他關鍵技術亟待進行。
光分組交換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團隊起源於1990年光纖實驗室成立之初的光學工程學科研究人員。老一輩學術帶頭人退休後,邱昆教授承擔起領頭人的角色。在發展中,團隊不斷引進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新隊員。經過科研項目的凝聚,特別是通過組織實施國家“863”重大項目“光突發交換關鍵技術及實驗係統”,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十餘人的團結協作和諧的團隊。團隊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絕大部分隊員具有博士學位。這是一支朝氣蓬勃的隊伍,團隊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在光交換技術的研究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經過“九五”和“十五”的鍛煉,團隊先後承擔了二十餘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3項國家“863”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國防預研項目、四川省基金項目等。團隊在“九五”、“十五”期間,曾七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兩部。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多項創造性成果,在半導體超快光電子學、光放大理論及其應用技術、接入網技術、新型光通信理論與技術等四個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2003年從大唐電信到我校工作的武保劍副教授加入團隊後,在邱昆教授和其他老師的支持下,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說,非常喜歡目前的工作狀態:學校大環境鼓勵創新,在團隊內感覺到的是競爭與和諧。團隊領頭人邱昆教授的管理思路“有分有合”,關鍵時期集中全體力量申請大項目大課題,平時大家做好自己負責的小項目。作為一個整體,團隊成員服從大項目的調遣和團隊建設利益,同時,每個人還可以鑽研自己拿手或感興趣的方向。經曆了公司和大學兩種科研體製,武保劍副教授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大學的學術氛圍。科技創新源於基礎理論的創新,在一個小圈子裏出類拔萃還不行,重要的是在競爭激烈的學術界取得領先地位,而這就需要每個科技工作者背後有一個交流合作的平台,要靠集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