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可以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存在”。妥協往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換得“存在”。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為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妥協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協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是軟弱、是“投降”,而事實上,妥協是一種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既是轉危為安的戰術,也是圖謀遠舉的戰略。所以,古今智者都懂得在必要時向別人妥協。畢竟人生成功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易經》說:“淹濕了尾巴,遺憾痛惜。”意思是說,凡事要慎其始善其終,不要事後後悔。《易經》又說:“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除非萬不得已,沒有哪一個英勇善戰的將軍明知自己必敗,卻頑固抵抗到底,直至全軍覆沒。“三十六計走為上”,麵對強大的對手,沒有必要死拚硬打,作無謂的犧牲。如果逞強好勝,進行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鬥,日後可能懊悔莫及,甚至連後悔的機會也沒有了。在打不贏時,應該通過暫時的退卻,為日後反攻創造條件。
當然,所謂“走為上”,不是一遇到挑戰就逃跑。退卻不等於一觸即潰。我們通常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是權衡勝負後的一種理智決策。打得贏或打不贏,是有客觀原因的。受客觀條件限製,沒有獲勝機會,就不如理智退卻。
三國時,諸葛亮北出祁山,一戰打敗曹真。諸將要求乘勝追擊,諸葛亮卻急忙下令全軍,拔寨而退。長史楊儀不明其中原因,來問諸葛亮說:“目前我軍大勝,挫敗魏軍銳氣,為什麼要退兵呢?”
諸葛亮解釋說:“我軍糧草短缺,利在速戰速決。曹真初戰失利,據險固守,這對我們很不利。倘若魏軍出奇兵切斷我軍糧道,我們就難以安然撤回了。因此,我們要乘曹真剛敗,不敢輕易出擊的時機。出其不意地退兵。”於是,蜀軍將士立即撤退。等曹真得知這一情報時,諸葛亮已經撤退兩天了。
這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典型實例。假如諸葛亮無視糧草短缺等問題,沒有在打完一個勝仗後及時撤退,就將麵臨魏軍的全力反擊。一旦退路被切斷,蜀軍進退失據,就有可能陷入滅頂之災。
有人也許會提出疑問:既然打了勝仗都隻能選擇退兵,當初何必出兵呢?豈不是與“打得贏就打”的精神相違背?
從軍事角度來說,似乎是這樣,但從政治角度來說,諸葛亮的策略仍然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為什麼呢?當時蜀魏兩國的力量過於懸殊,諸葛亮縱有天大的本領,也很難贏得全局上的成功:但是,蜀國以漢朝正統自命,討伐魏國是必然的任務,否則不足以集結民心。一旦失了民心,強大的魏國可能反過來討伐弱小的蜀國,到那時,局麵就無法收拾了。
諸葛亮審時度勢,明白從全局來看,是打不贏的;但從局部來說,卻能集中優勢兵力打贏幾個小仗。所以他每次出歧山,無論打了勝仗還是打了敗仗,都立即退兵,而不戀戰貪勝。這正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一策略的靈活運用。由於諸葛亮善於把握進退的時機,采取積極的攻守態勢,使蜀軍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後來接替諸葛亮的薑維就有點不識進退了,不管能否打贏都要進兵,打了勝仗堅決不退,一直要讓人打得大敗而歸。結果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將蜀國的實力消耗殆盡。這正好違反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一原理。
薑維為什麼犯這種錯誤呢?其原因並非他不懂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而是他搞不清究竟“打得贏”還是“打不贏”,那他就無法判斷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該走了。這正是我們很多人麵臨的難題。
如何判斷“打得贏”還是“打不贏”呢?有位退休的將軍說,他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他判斷有無把握是建立在幾個基礎上麵的:一是對敵情的了解。包括實力大小、武器裝備、對方統帥的性格等。二是對己方實力的了解。三是知道自己怎麼做。也就是在知己知彼後,知道如何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打贏這場仗。四是理智決策。若是己方實力不足,又找不到製勝之方,就選擇退卻,不打無把握之仗。五是對自已有信心。在打不贏也不能走時,要相信自己能創造奇跡,全力以赴,憑勇氣勝。
以上五條,對我們很有借鑒作用。隻要悟其精髓,我們也可以做到不辦無把握之事。
一是要增進對自己所做之事的了解。例如你要做生意,你就要了解這種生意的市場如何,對手如何,需要投資多少;要去說服一個人,就要了解這個人的個性、好惡和他的交往習慣;要打一場球,就要了解對手的實力、主將、打法、教練……
二是對自身條件的了解。以做生意來說,你要了解自己的個性、人際關係和專業知識如何,財力又如何;說服一個人來說,你要了解自己的口才如何,地位如何,權威如何;打一場球,你要了解己方球員實力如何,技術風格如何。
三是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即應該怎麼去進行投資,怎麼去說服對方,怎麼去打那場球。
四是理智選擇進退之策。如果有勝算,就努力去做;沒有勝算,就不要勉強!比如打球,比賽日程已經定好了,不打不行。但起碼可能選擇輸得不那麼慘,可以選擇輸球不輸人。
五是對自己有信心。“有把握”之事,自然會有信心。對非做不可的事,等於沒有退路,就要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奇跡。曆史上以弱勝強的事例不勝枚舉,要相信自己也可能成為其中一分子。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不是逃跑主義。無論打或走,目的都是為了以最小的犧牲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一策略,可應用於生活競爭的各個領域。
卡爾羅?德貝內德蒂是意大利企業家。在他領導奧利維蒂公司時,微型電腦剛剛流行。為了趕上這一新潮流,他成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加緊研製家庭和辦公型微型電腦。當研製快要成功時,美國IBM公司兼容式微型機搶先一步上市了,並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暢銷。
在高科技領域,失去先機便意味著失去市場。這對德貝內德蒂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繼續推出公司的新電腦已失去意義,要放棄即將完成的成果卻是痛苦的。因為這意味著此前付出的巨大研製費都付之東流。要說服那些為此耗盡心血的研究人員也非常困難。
德貝內德蒂左右為難,但最後還是下了決斷:放棄即將完成的研究。同時重新組織力量,在IBM電腦的基礎上,研製一種性能相似價格卻便宜得多的兼容機,並獲得成功。
當這款新產品研製成功並推向市場後,大受消費者歡迎。奧利維蒂公司也由此成為一家國際化的知名企業,德貝內德蒂本人還多次被美國的《時代》雜誌等刊物評為封麵人物。
總之,對一個想成大事的人來說,絕不可執著於一時成敗榮辱,而采取靈活變通之策,有希望獲勝時,就及時抓住機會;時機不利時,就理智地從不可能打贏的戰場上撤退。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一個人如果一味地索取,可能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是如果換一個思路,先舍棄自己的一些利益,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文心圖書館有規定,一次借書隻能借10本書,而且限期一個月以內歸還,好多讀者都覺得麻煩。
有一天,文心圖書館突然貼了一個告示:凡是有本圖書館借書證的讀者,一次可以借閱100本書,而且借閱期限可延長為3個月。如果讀者還需延長,可以到本館來辦手續,最長可以借閱6個月。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很多讀者都非常開心。這次居然可以借這麼多書,而且可以借這麼久。這樣就可以很久不用再去圖書館了。於是,讀者們都瘋狂地借書,幾乎把整個圖書館都搬空了。
3個月以後,讀者們到圖書館去還書時,忽然發現圖書館不見了!在圖書館的原址上麵貼著另外一張公告:“本圖書館已經搬遷至某某處,希望讀者們在還書的時候把書還到某某處。”
讀者們都恍然大悟,怪不得這次可以借這麼多書,還可以借閱這麼久,原來圖書館要搬遷了,乘機把他們都當成免費的勞動力了!這樣不僅會減少圖書館人員的工作量,而且可以避免給讀者帶來的不便。
讀者們並沒有生氣,隻是會心地笑了笑:“這真是一個非同尋常、以犧牲小利益換取大利益的好辦法。”
所謂“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圖書館的管理者深知這個道理,於是,先舍棄了自己的一部分權利,給了讀者們優惠,這個優惠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圖書館。
舍,是一種豁達,是一種胸懷,是智者麵對生活的明智選擇。沒有舍,就不會有得,舍與得是相互轉換的。在享樂和磨難麵前作選擇時,選擇磨難的人看似很愚蠢,實則是一種智慧,最後都能享受成功和高貴,但一開始就選擇享樂的人,大多一輩子都碌碌無為。
在河邊的一片綠草地上,生活著兩塊不大不小的石頭,它們終日被陽光曬著,被青草擁抱著,偶爾還有牧童來陪它們聊天,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一天,甲石頭問乙石頭:“我們整天過著這種平淡的日子,你覺得快樂嗎?”乙石頭伸伸懶腰回答:“快樂啊,咱們身處在小溪邊,終日聽著河水嘩嘩地奏著歌曲,抬頭能看見藍天白雲,低頭能看見鮮花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