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你翻開古今中外的史書,看看那些見便宜就上,見利益就貪,見功名就爭,一輩子不吃虧的人吧,他們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陳舊觀念,車子、票子、房子、位子、女子,五子登科,一樣不少,可謂風風光光,揚眉吐氣,但到頭來,不是被世人輕蔑,就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也許有人說,吃虧就意味著舍棄,意味著犧牲,現在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高唱不得人心的高調,還在做沒有新意的文章,有利不撈,有名不圖,有福不享,有好不做,那才是傻瓜。
應當承認,吃虧並不好受,但也許它像咀嚼橄欖,先苦後甜,也許它像鳳凰投火,成為涅磐鳳凰。大地無私地為人類滋生豐登的五穀,絕不是毀滅自己,而是使自己的肌體更加肥沃、更加健壯;枝葉飄然落地,絕不是犧牲自己,而是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重現綠色;大海忘我地為大家奉獻寶藏,絕不是幹涸自己,而是使自己的胸懷更加博大,更加寬廣;太陽用熱能普照大地,滋潤萬物,絕不是耗盡自己,而是使自己光芒四射,燦爛奪目;同樣,你擁有了吃虧的品格,就會領略到人生的完善,情懷的高尚。
老實人不吃虧
劉少奇同誌所說的“吃小虧,占大便宜”,就是指老實人。老實人能甘願吃一點小虧而泰然處之,因此最後往往得大於失,而不總是吃虧到底。反之,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貪小便宜,那吃大虧的日子也就離他不遠了。由此可見,即使是在競爭意識強烈的今天,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仍然應該是做老實人。
不能讓老實人吃虧,這是一個人人都明白的老道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人人都在按這個道理辦事。在一些人眼裏,老實人竟成了“傻瓜”、“無能者”的代名詞,似乎吃虧是理所應當的,老實人不吃虧誰吃虧?這說明:不讓老實人吃虧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把老道理再擺一擺,並努力拿出一些辦法來。
大概說來,可以把老實人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天生的老實。這種人承傳了先輩本分的基因,耳濡目染的是老實人、老實事,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做事任勞任怨、為人敦厚實在的品格,實誠有加、訥訥於語而又認真嚴謹、心熱如火。另一種是修來的老實。這種人生性不憨、頭腦不鈍,是非觀念明確,辦事能力很強,不屬於“天生的老實”一類,但把做老實人當成一種修養和境界,善於琢磨事,不願琢磨人。無論哪一類老實人,我們的社會都需要,都不能讓他們吃虧。
但令人遺憾的是,時下老實人受冷落、被虧待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和單位依然存在:有的埋頭做事、不事張揚,真正做到了把自己當作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可是一有提拔使用、調職晉級的機會,卻往往因為不會“鬧夜”而“無奶可吃”;有的潛心鑽研、心無旁騖,成為業務骨幹、技術尖子,勇於挑重擔,敢於打硬仗,但由於不願提要求、不會講價錢,常常被當作“螺絲釘”始終擰得緊緊的,還美其名曰“能者多勞”。相反,那些善於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的“聰明人”、“能耐人”,卻總是事情沒多幹、好處沒少得。老實人吃虧、投機者得利,是對老實人的不公平,也是對投機者的縱容,危害是嚴重的。那麼,怎麼扭轉這一局麵呢?
領導幹部應更加關注老實人。古語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用在今天雖然不一定合適,但領導幹部的價值取向對一個部門和單位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如何對待老實人的問題上也是如此。胡錦濤同誌曾經指出,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工作的幹部要格外關注;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幹事的幹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幹、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幹部不能虧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強調不能虧待老實人。這些要求應當成為各級領導幹部識人用人的一個重要原則。
社會應更加崇尚老實人。老實人是吃虧還是吃香,與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有著很大關係。過去人們交結朋友,選擇的是老實人;辦理事情,相信的是老實人;選人用人,看重的是老實人。現在,盡管時代和環境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更加多樣,但崇尚老實人的傳統不能丟,老實依然應當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否則,缺乏誠信,爾虞我詐,社會秩序就會陷入混亂。所以,應當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崇尚老實人的良好風氣,讓老實人受肯定、受尊敬,讓老實人能幹事、幹成事,讓老實人少吃虧、不吃虧。
單位應更加重用老實人。一個單位是不是風清氣正、能不能持續發展,與其怎樣對待老實人緊密相連。換句話說,注重選用老實人、努力用好老實人,既是堅持原則、主持公道的需要,也是做好工作、推進事業的需要。一個單位真正重視用好老實人,才能激勵人們願意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需要指出的是,對老實人也應因人而異、量才而用,既不能求全責備,又不能不切實際。
當然,要讓老實人不吃虧,老實人自己也得昂起頭來,以實際行動證明:我老實,但我也很行。
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一向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人們道德觀、價值觀的改變,人們對於做一個老實人,已經很不以為然了,甚至認為現在做個老實人太吃虧,是什麼導致了老實人總吃虧這一不正常現象呢?
首先,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老實人?如果老實人是指那些隻知道吃嘴邊的大餅的人,那麼,老實人吃虧那是活該!但如果老實人是指那些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的人,那麼,吃虧與否還須理論一番。虧與不虧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且不說“失馬得福”與“得馬得災””的偶然與必然,隻說虧與不虧在不同的人眼裏,就有著不同的標準。“聰明人”以缺斤短兩為虧,從而斤斤計較;“老實人”以對不住良心、有損人格為虧,從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虧與不虧,不同的人,自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有人吃虧也是必然性。然而,真正吃虧的是誰?是老實人,還是聰明人?那些自認為聰明,搞些小手段、拉關係、走後門、行賄受賄、乃至貪汙、盜竊、詐騙的人,表麵上似乎是賺了,但這隻是一時的賺,但他們終究是會受到道義上的譴責,情節嚴重的還要被追究其刑事責任,難道他們不是在吃大虧嗎?而事實上,對老實人並不是處處很吃虧。麵試中,油嘴滑舌不及老實人穩重務實;工作中,見風使舵不及老實人真誠動人;交際中,左右逢源不如老實人安全可靠;感情中,甜言蜜語不如老實人體貼坦誠;朋友中,酒肉之交不及老實人地久天長;一輩子裏,八麵玲瓏不如老實人活得舒服坦蕩。
有句俗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其原因不外乎是當母親的聽到孩子哭鬧就心煩,隻好把孩子的嘴堵上。社會生活中,那些能吵能鬧、投機取巧的人占便宜,不外乎是有關部門圖工作省事。像評職稱、分房一類,誰厚著臉皮找領導又吵又鬧,其目的往往能達到,因為當領導的最怕來硬的。
造成老實人每每吃虧的局麵,其根源主要是有關部門執法不嚴,有關領導怕吵怕鬧、息事寧人。而實際上,對投機取巧、能吵能鬧的人的讓步,就是對遵紀守法的老實人的汙辱和不負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於自己利益的認識已決非從前,又有幾個人甘心情願總當個吃虧的老實人呢?
從個人來講,人是該有點精神,不能把目光僅盯著一點蠅頭小利上。但對於組織來講呢?正因為需要這樣大批的老實人,所以更不能讓老實人吃虧,而是要在本單位養成這樣一種氛圍:老實人光榮,老實人一樣得實惠,從而徹底改變人們對做老實人的畏懼心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有時我們執著某些事物,一定要得到,以為得到這些事物就是利益所在,就是福之所在,殊不知禍福可能是暗藏玄機的。福未必一定永遠是福。
建立一個長期的商業夥伴非常不容易,如果自己不是遭到什麼巨大損失,吃點虧就不必太計較。
有些人將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他人的利益,當然就比不上個人利益重要了。商場中,這種現象更為多見,不論任何買賣,任何交易都是以自己獲益為最重要目標。
有時,我們在某些事情上吃了虧,表麵上看來,這當然不是什麼福分了,即使不是禍,起碼利益上受到了損失。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吃了虧,甚至吃大虧,反而可能避過了一些麻煩,甚至得到其他方麵的利益。
李嘉誠經營的地產物業,推出的物業,所用的材料都是上乘的。在成本上,肯定花費不少。一些無良心的地產發展商,就可能改用次貨,甚至是三四流的貨色。有時,一些材料在外表上是難以看得到是什麼質量的,所以,無良心的地產發展商用一些質量差的材料,買家也很難得知這些材料是屬於何等貨色。有人問李嘉誠,你用的材料都是上乘的,這樣做豈不是將建築成本提高了,使利潤減少了?這樣吃虧的事,作為一個生意人應該做嗎?事實上,李嘉誠覺得吃虧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聲譽、信用。自己一定要樹立信用,才會讓人信任。
在早期,李嘉誠經營塑料花廠之時,有一次一個客戶訂了一批貨,但卻沒有足夠資金付款,因此想要取消訂單。這批貨即使不給這個買家,一樣可以找其他買家接手,不怕賣不出。但李嘉誠最後以較低的價錢賣出了這批貨。他覺得,吃虧不要緊,更重要的是體諒他人的處境,因為建立一個長期的商業關係並不容易。既然自己又沒有遭到什麼巨大損失,何必斤斤計較呢?
我們待人處世,不能以個人的得失為著眼點,而要處處為他人著想。這樣對於吃虧就不會介懷於心。有時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這應該作為我們普通人處世的座右銘。因為不怕吃虧,表麵上是吃虧,有時卻會是非常有利的事。
上麵所講的那一間廠家,是外國一個商家。他們那一次因為有經濟問題,因此無法履行合約。但李嘉誠沒有追究,雙方仍在保持著商業的友誼、良好的關係。這個外國商家可能因為自己沒有履行承諾,而李嘉誠沒有追究,自己內心感激,於是投桃報李,介紹另外二位外國商家找他,向他下了很多訂單,更在他所介紹的朋友麵前推崇李嘉誠公司的良好信譽,而且生意手法光明磊落,是一個商場上值得合作的夥伴。之後,公司便因此增加了很多訂單,打開了更多的客路和市場。所以,肯吃虧,有時反而是會對自己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