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寓言很簡單,但蘊涵著深刻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麵看來,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會兩敗俱傷,倒不如稍作退讓,免去麻煩。
人畢竟是羔羊所不能比擬的,於是有人說:“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去遠,務加讓三分之功。”確實,這種做法明為退,實為進,是一種比較圓熟的做法,一條道路本就狹窄,再加上擁擠更是無處下腳,若是自己退一步讓人先走,那麼自己也就相當於有了兩步的餘地,可以輕鬆走路。兩相對照,自然是應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做法。
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剛剛奪取政權,德國就有向東侵略的傾向。很多人主張組織軍隊與德國交戰,而列寧卻不同意這樣做,專門派人去德國進行和談,簽定了對蘇維埃不利的條約。
這是一種妥協,這種行動並不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立場不堅定,而是在強大的敵人麵前,不得不這樣做。否則,新生的革命政權就會很快被推翻。可見,妥協不一定意味著放棄努力和宣布失敗。
皮華是一個化妝品公司的推銷員,皮華的公司幾次想與另一個化妝品公司合作都未如願。經過皮華的不懈努力,該公司終於答應與皮華的公司合作!有一個要求:要在其化妝品廣告詞中加上該公司的名字。皮華的公司的老總不同意,認為這是花錢替別人打廣告,協商又陷入僵局,合作公司限皮華的公司兩天內回話。
皮華聽到這個消息,直接找到老總,讓他趕緊答應,否則會錯失良機。老總不樂意地說:“我堅決不妥協,他們這是以強欺弱。”
皮華認為把產品和一個著名的品牌綁在一起是有利的,經他的勸說,老總終於同意了合作的條件。事情像皮華預料的一樣,公司的生產蒸蒸日上,銷售額直線上升,皮華也因此被提升為業務總經理。
妥協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冷靜中窺視時機,然後準確出擊。
張文擁有一家三星級的賓館,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名名氣很大的導演,導演準備在他的賓館開一個新聞發布會。張文爽快地同意了,可在租金上不能與對方達成協議。張文要價四萬,導演隻答應出兩萬,雙方爭執不下。朋友勸張文:“你怎麼這麼傻,你隻看到了兩萬,兩萬背後的錢可不止這個數,他們都是名人,平時請都請不來。”
張文還是不妥協,堅持要四萬,還對朋友說:“你看你介紹的人,這麼苛刻。”朋友生氣地說:“我沒有你這個目光如豆的朋友。”說完,朋友拋開張文,自己走了。張文旁邊一家四星級賓館的總經理聽到了這個消息,及時找到導演,說他願意把賓館大廳租給導演,而且要價不超過一萬五。
於是,導演便租了這家四星級賓館。開新聞發布會那幾天除了許多記者、演員外,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影迷,十幾層的大樓無一空室。而且因為明星的光臨,這家四星級賓館的名聲大噪。
張文看到這一幕後,後悔得不得了,但一切都晚了,他隻能譴責自己,目光短淺。
《菜根譚》中說:“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涉世一極安樂法。”妥協從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表相是以對方利益為重,真相是為自己的利益開道。以小步的退卻換取大踏步地前進,何樂而不為呢?
有合作就有談判,有交易就需要討價還價,而適時妥協是達成合作和交易必不可少的一環。
2004年4月21日,在華盛頓,第15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僅用了四個半小時的會談時間,便就知識產權保護、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等重要議題達成共識,並簽署了八項協議和換文。雙方均稱讚這次中美商貿聯委會取得了“圓滿成功”。美國商務部長埃文斯則稱這次會談是中美關係發展史上的“裏程碑”,而事實上這的確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合作會談。
任何一次成功的談判都離不開談判雙方的妥協,這次會談當然也一樣。在這次會談的過程中,中國代表表現出了友好協商、共同合作態度,而中國持這種態度實際上是采取了一種“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的戰略,暫時的妥協是為了更長遠利益的實現,局部的讓步是為了整體利益的平衡。從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雙方談判結果來看,中方作出了不少重大讓步,如中國承諾無限期延長原定在2004年6月1日強製實施的無線局域網加密標準的實施時間。中國方麵作出的這些讓步和妥協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發展出自己的高新技術,就需要用比較低的成本學習和率先模仿他國的技術,如果不願意在當前付出相應的代價,那麼國家以後的高新技術發展就會受到更大的阻礙。
除了在無線局域網加密標準的實施日期上作出了重大妥協之外,中國還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麵進行了許多讓步。這些讓步使得這次會談又達成了一項重要協議,即中國承諾在2004年底以前,將把更多的知識產權侵害列入刑事處罰調查之中,其中包括進口、出口、銷售盜版產品,甚至網絡盜版也將被列入刑事處罰。過去,美國經常抱怨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麵的力度不夠,現在中國的這些做法顯然讓美國看到了中國人的決心和合作誠意。麵對中方作出的這些讓步,美方也同意在知識產權的作價上適當考慮中國市場的承受能力。這就意味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有可能適當降低知識產品的售價,擴大同中國公司技術合作的範圍和深度,利於中國消費者以比較合理的代價來學習和使用這些知識產品,最終通過合理價格擴大知識產品的市場。中美雙方達成這項協議無疑促進了中國同所有西方發達國家更加深入和廣泛的合作,這不僅有利於中國知識產權環境的優化,而且也利於發達國家知識產品的市場開拓和推廣。
另外,中國還通過“退一步,進兩步”的積極妥協戰略獲得了美國對華高技術出口管製的放寬,而相關協議的生成對於中美雙方來說更是意義長遠。這次會談雙方還建立了“高技術最終用戶訪問”機製,這大大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增長。早在2003年年底中方就已經采購了波音飛機等大宗美國產品,但若要達到貿易的動態平衡,則需要美國增加對華高科技項目和產品的出口。美國方麵過去心存疑慮,擔心出口高科技項目到中國後的非民用用途。這次的舉措則消除了現有疑慮,大幅度增加了美國公司對華的高科技出口,提高了美國的對華貿易額,彌補了貿易逆差,增加了國內就業,刺激了美國經濟增長。由此看來,中美雙方“高技術最終用戶訪問”機製的建立確實十分有利於雙方長遠利益的共同實現,也有利於中美雙方在這方麵實現更大程度的合作雙贏。
隻要妥協符合雙方的長遠利益,那這樣的妥協就有利於談判各方全盤優勢的實現。也許從眼前或局部來看,妥協是一種付出,但這種付出是為了更長遠、更重要的收獲,這種付出絕對不是損失,而是一種獲取利益的科學戰咯。
在現代生活中,妥協已成為人們交往中一道不可缺少的潤滑劑,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場上,買家與賣家經過討價還價,最終以雙方的互相妥協而成立。在國際衝突中,衝突雙方各自作出讓步,最後也以雙方的妥協而解決衝突和糾紛。
然而,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協似乎是軟弱和不堅定的表現,似乎隻有毫不妥協,方能顯示出英雄本色。但是,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實際上是認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由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轉向相互依賴關係。就說買東西吧,過去東西短缺,買家隻能求著賣家。於是價格自然是鐵價不二,沒有任何商量餘地。但現在不同了,市場經濟下所形成的買方市場,買家與賣家釣關係變為相互依賴,使得討價還價流行開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肯作出任何妥協,那隻能失去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成為最終的失敗者。
與人相處不要怕吃虧
俗話說:“忍一時可風平浪靜,退一步可海闊天空。”忍讓並非就是怯弱的表現。以退為進,實際上是一種具有深遠宏大眼光的策略。更何況,“忍”在我國曆史上一直為許多文人視為修身養性之本。凡做大事者,必須學會以大局為重,居高臨下看問題,忍一時之氣,求一事之全,又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年前,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一名小商人,他不但善於經營,也很會做人,常給周圍的人一些小恩小惠,生意做得也不錯。但是,小打小鬧不能使胡雪岩滿意,他一直想成就一番大事業。
“怎樣才能幹大事業呢?”胡雪岩清楚地認識到單靠純粹經商是不太可能出人頭地的。想到大商人呂不韋獨辟蹊徑,從商改為從政,最終名利雙收,他也想走這條路子。
當時,胡雪岩有一個叫做王有齡的朋友,王有齡是杭州城裏的一介小官,他一心想往上爬,做一個大官。但是苦於沒有錢打點各方麵的事務,一直沒有如願。
隨著交往加深,胡雪岩發現自己和王有齡有著共同的目的,兩人完全是殊途同歸,他便對王有齡說:“有齡弟,你胸有大誌,隻是手頭無錢,十謁失門九不開。我願傾家蕩產,助你一臂之力。”
王有齡感動地說“我富貴了,絕不會忘記胡兄。”
後來,胡雪岩不顧家人的反對,變賣了家產,籌措了幾千兩銀子,送給了王有齡,別人紛紛議論胡雪岩是不是傻了。王有齡去京師求官後,胡雪岩仍然操其舊業。對別人的譏笑並不放在心上。
幾年後,王有齡身著巡撫的官服登門拜訪胡雪岩,問:“胡兄,你有什麼願望嗎?隻要你說出來,小弟盡力而為。”
胡雪岩搖搖頭,笑著說:“有齡弟,祝賀你福星高照,我並無困難。”王有齡是一個講交情的人,他利用職務之便,令軍需官到胡雪岩的店中購買軍用物資,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後來,經王有齡推薦,胡雪岩做了朝廷的二品官,成為大清朝唯一的“紅項商人”。
與朋友相處不要怕吃虧,尤其是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如此。俗話說:吃虧是福。不管是大虧,還是小虧,隻要對搞好人際關係有幫助,你都要盡可能地吃下去,絕不能皺眉頭。因為主動付出,是明處吃虧,暗中得福,此妙義隻有精明人才能懂。成就大局需主動讓步。
古人雲: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就要懂得必要時需“忍”,“忍”有時可以使你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有退才有進,“卷土重來”一定會有一番新的天地,此為上上策。
胡雪岩一生中,無論在商場中,還是在官場中,待人接物都能做到主動忍讓,成就大局。其中最值得一敘的是他對張秀才的拉攏和成全。
張秀才在杭州城中算個不小的角色,平時自以為是衣冠中人,可以走動官府,包攬訟事,說合是非,是個欺軟怕硬的貨色,十分無賴。曾因為一件事情使他對胡雪岩非常嫉恨,此後與胡雪岩或明或暗對著幹。說到互相結怨的事,其實隻是張秀才對胡雪岩的不滿,胡雪岩並沒有得罪張秀才半點。
一次次王有齡坐鎮杭州,推行改革舊弊。當時有一項對新開店鋪征收規費的稅,王有齡銳於政事,認為此稅不該收,於是貼出告示,永遠禁止。錢塘、仁和兩縣的差役,心存顧忌,但不敢亂來,一時斂跡。但巡撫、藩司兩衙門,自覺得靠山很硬,不買知府的賬,照收不誤。不過自己不便出麵,便指使張秀才去收這種費,講明三七分賬。誰知運氣太差。張秀才收稅之時正巧碰到知府大人王有齡的轎子路過,王有齡見有人爭吵,下轎一問,原來是此事。在他張貼布告的當日就敢如此大膽,於是勃然大怒,決定嚴懲張秀才,王有齡將張秀才厲聲斥責了一頓,一定要革他功名。這一下子張秀才嚇破了膽,一旦被革去秀才功名,便成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