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藥是唐朝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幼年多病,經常服藥,用過上百種藥,所以父親給他取名李百藥。他父親李德林是位撰寫《齊史》的史學家。家庭的教育與影響,使他從小愛讀好寫,七歲便能寫文章。十來歲時,他已博覽史書,廣識強記,才學驚人。
李百藥的父親有兩個朋友,一個叫陸父,一個叫馬元熙,都擔任中書舍人的官職。有一次,這兩個官員在讀南朝文學家徐陵的一篇文章時,有兩句話讀不懂,左思右想都不得其解。這兩句話是:“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琅邪之稻。”兩個官員在討論琢磨這兩句話時,坐在旁邊的李百藥聽見了,便插嘴說:“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琅邪開陽人曾經到成周地方去借來禾苗種,現在稻子已成熟,可以收割了。”
聽了李百藥的解釋,陸父感到非常驚奇,忙追問:“何以見得?”
李百藥答道:“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有‘鄅人借稻’之說。”
馬元熙追問:“什麼是‘鄅人’?那‘琅邪開陽’又在哪裏?”
小百藥不假思索便回答說:“西晉著名學者杜預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一書,書中說‘鄅人’就是‘鄅國人’,‘鄅國’在今天琅邪開陽(山東)這個地方。”
兩個官員的疑難解決了,他們十分驚詫,為這位小孩的博識強記所傾倒,滿口稱讚小百藥是“奇童”。
點評:
李百藥少年時就已經知識淵博,你認為他的這種能力是先天形成的嗎?
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1.博覽群書,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淵博。
2.有淵博的知識積累,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我們的知識越多,問題的數量和壓力就越少。——[美]杜威
博覽群書使人充實,冥思苦想使人深邃,探討論證使人明辨。
——[美]富蘭克林
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於思維,就是粗魯或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俄]車爾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