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梵學者與他的女兒蘇椰發生了爭論。

蘇椰說:“爸爸,你是一個大騙子。你根本不能預言未來!”

學者說:“我肯定能!”

蘇椰說:“不,你不能。我現在就可以證明它。”

蘇椰在一張紙上寫了一些字,折起來,壓在水晶球下。她說:“我寫了一件事,它在下午三點鍾前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請你預言它究竟會不會發生,在這張白卡片上寫下‘是’或‘不’字。要是你寫錯了,你答應今天就買輛賽車給我,不要拖到以後好嗎?”

“好,一言為定!”學者說著在卡片上寫了一個“是”字。

三點鍾時,蘇椰把水晶球下麵的紙拿出來,高聲說道:“我在紙上寫的一件事是‘在下午三點以前,你將寫一個不字在卡片上’。可你寫的是‘是’字,你預言錯了!因為在下午三點以前,你將寫一個‘不’字在卡片上這一件事並未發生。”

學者認為女兒說的有道理,說:“如果我寫一個‘不’字就好了。”

蘇椰回答說:“如果你寫一個‘不’字,你同樣也錯了。因為寫‘不’字就表示預言卡片上的事不會發生,但它恰恰發生了!不管怎樣你都是錯的。爸爸,我要買一輛紅色的賽車,今天就買給我!”

學者隻好買了一輛紅色賽車送給女兒。

點評:

蘇椰說:“如果你寫一個‘不’字,你同樣也錯了。因為寫‘不’字就表示預言卡片上的事不會發生,但它恰恰發生了!”在這裏她是怎樣對“不”字的意義做了歧義的理解?

當問句中帶有否定詞時,如果簡單地回答“是”或“不”往往會造成歧義(不同意義的解釋)。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對語言的歧義理解,可以讓人陷入矛盾與被動。

“是”與“否”是兩個最簡單的字,可是說出這兩個字以前所需要的思索要多過任何字。——[法]塔列蘭

“是”和“否”是最老、最簡單的字,但它們需要最多的思考。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

語言得意洋洋地把思想定在適合自己發展的範圍內,就像河流與山脈限定著國家的疆界。——[英]赫茲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