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在給學生德奧夫拉斯特和歐德謨斯上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以下文字:
黑板上有三個句子錯了,請你指出是哪三個?
(1)蘇格拉底是埃及人。
(2)芝諾是智者。
(3)《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作品。
(4)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是師生關係。
(5)邏輯不研究推理問題。
看了黑板上的字,德奧夫拉斯特和歐德謨斯都舉起了手。老師叫德奧夫拉斯特先回答。
“老師,你弄錯了,黑板上隻有第一句和第五句是錯的,其餘句子都是對的。”德奧夫拉斯特說。
亞裏士多德回頭看了看黑板,發覺的確如此,他帶著歉意對德奧夫拉斯特說:
“很抱歉,我太馬虎了。”
他一邊說著,一邊準備去改正。就在這個時候,歐德謨斯站起來說:
“老師,你沒錯!黑板上的確有三句錯了。德奧夫拉斯特說得對,隻有第一句和第五句是錯的,但正因為如此,所以說,你黑板上寫的‘有三個句子錯了’的斷言也錯了。這樣加起來正好有三個句子錯了。”
亞裏士多德被這兩個學生弄得暈頭轉向,他想說德奧夫拉斯特的話是對的,但歐德謨斯的話也無懈可擊;如果說兩個都對,那豈不是自相矛盾?看來,這真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點評:
故事中,黑板上的五個句子叫做“對象語言”,“黑板上有三個句子錯了”是對“對象語言”進行研究的語言,叫“元語言”。“對象語言”與“元語言”不屬於同一層次的語言。故事中是怎樣將它們混淆了,才造成難以回答的情況呢?
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將不屬於同一層次的語言混淆在一起,會造成矛盾和錯亂。
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鬼穀子》
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諺語
世事本身就錯綜複雜並充滿混亂,世事的複雜往往令人迷失。——[法]法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