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理論到底對溫州的產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溫州產業現在麵臨的轉移的壓力到底有多大?我們先看這些年來,溫州的傳統產業發展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壓力?
一是成本的壓力問題。溫州是人多地少,溫州的地而且是很不好用。溫州百分之七十幾是山地,溫州又叫“七山一水兩分田”。我們的平原隻有百分之十幾。這一點我們浙江省、廣東省、福建省都是一樣的,唯獨江蘇省是平原地帶,江蘇省的發展實際上有它的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土地在溫州市變得非常昂貴、稀缺。傳統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現在很多的產業、企業要發展沒有土地,即使有土地也買不起。目前工業土地大概要250萬一畝,很多中西部的地區是兩三萬,隻有我們的百分之一。除了土地之外,勞動力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對勞動力需要很大,但是現在的勞動力的成本是越來越大。當然,除此之外,其他的成本也處於不斷上升之中。成本的壓力越來越大,企業苦不堪言。
二是競爭的壓力。一方麵我們的傳統產業的外部市場競爭在加劇,這裏的外部包括亞洲的很多後起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像越南、印度,這些周邊的國家他們也在發展,也在學中國改革開放,他們的競爭力上來了我們麵臨的國際競爭的壓力就加劇了。
同時我們的內部的競爭壓力在加大。我們的傳統產業現在麵臨著叫過度競爭。在這是說一個行業裏麵的企業太多了,每一個企業都是微弱利潤在維持,互相殺價,殺到大家都沒有利潤。剛才朱教授也講到了,我們的成本是最低的,利潤也降到了最低,很多的企業就是處這樣一種狀況,競爭的壓力非常大。
三是政策的壓力。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上世紀80年代。按照鄧小平同誌說的,先是把東部發展起來。到了上世紀末,國家看到了東部優先發展起來了,但是區域經濟的差異越來越大,東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時候開始要發展中西部。
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國家不斷地推出很多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西部大開發、東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中部崛起等等。目的也就是原來政策都給東部了,現在中西部也要照顧到,中西部發展起來了,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中西部現在在快速的崛起,我們東部的優勢實際上相對就減弱了,競爭力就會受到挑戰。另外就是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企業的壓力特別大。特別是《勞動合同法》,原來溫州的企業都是勞動力很廉價,不用買社保,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休息天也沒有的,拚什麼?拚的是我們的勤勞,實際上就是嚴重透支。但是現在不行了,雖然我們的成本在不斷地提高,特別是現在最低工資也在不斷地提高,原來是廉價勞動力的,我們叫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現在是不可能的。
傳統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環境的汙染問題。現在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節能減排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原來溫州很多的產業現在都要被限製整頓甚至要被趕出去。比如說,龍灣有兩個非常典型的產業,一個是合成革,一個是不鏽鋼。這兩個產業對龍灣的工業經濟起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它對環境汙非常大。所以龍灣那一帶有錢的人全部在溫州市區(鹿城區)買房子,搬到市區來住了。應該說龍灣在產業環保問題上是非常典型的,但不限於龍灣。
四是外部招商引資的誘惑。對我們的傳統產業有影響。中西部國家給政策了,中西部要發展,政策給了,錢投下去了,基本建設發展起來了,當然要發展產業。發展什麼產業呢?到東部去招商引資。中西部這十來年加大了對東部地區的招商引資的力度。我們很多的企業也是擋不住誘惑,人家的土地太便宜了,幾萬塊一畝,甚至有些地方就是白送。引過來再說,引過來,產業發展起來對當地有貢獻。甚至於現在東部發達省份欠發達地區也在加大對東部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
簡單說就是麗水到溫州來引資,文成、泰順到甌海來引資。我上個月去江蘇最大的一個縣,有兩百萬人口的江蘇蘇北的沭陽縣,他們請我去講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的問題,有1000多人聽我講課。我覺得他們的招商引資政策力度真的是大,他們成立了60個招商團到全國各地特別是到浙江省來招商引資,我們溫州的很多企業已經跑到他們那裏去。
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的一些產業的動向很值得我們關注。比如說,溫州一個不怎麼大的產業,緊固件產業,現在有幾百家企業向江西的萬年縣轉移了,萬年縣提出要打造中國最大的緊固件生產基地。還有剛才講的不鏽鋼管這個產業基本上處於整體轉移的過程,如部分遷到麗水,但我覺得溫州汙染的產業,向甌江上遊山清水秀著稱的麗水轉移,這種轉移,我是持強烈的反對態度,在我剛剛出版的一本書裏也提到了這個問題。欠發達地區不計後果到發達地區引進汙染的產業,最後一定是得不償失的。除了麗水,還有福建及其他地區,現在不鏽鋼產業已經大部分都遷移出去了。還有我們的製鞋業,這是我們溫州最大的產業,以奧康為首的部分企業向重慶璧山轉移,以康奈為首的部分企業向俄羅斯轉移。這些動向實際上反映出我們現在的傳統產業在麵臨著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們要選擇的也是產業轉移。實際上產業轉移對溫州來說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就曾經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產業就是燈具產業,當時曾經非常紅火的中國最大的燈具市場整體向廣東中山古鎮整體遷移過去,而現在麵臨的則是更多的傳統產業在轉移。溫州怎麼麵對這樣的產業轉移?產業轉移以後我們如何麵對轉型升級的問題?實際上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說是溫州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來看產業轉移的規律,溫州和沿海一帶都是一樣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承接世界製造業,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按照世界製造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三四十年基本上要形成轉移,我們現在應該說已經到了這個臨界點,人家的產業是這麼轉移過來的,我們的產業也一定要轉移出去,這是一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