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們的傳統產業該怎麼升級?
傳統產業,如果要向兩端發展,也就意味著我們製造這個環節是要轉移出去的。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叫虛擬經營,溫州的美特斯邦威、森馬公司為什麼發展很好?它搞的是虛擬經營,它不做生產,而是重點放在設計、品牌、營銷上,把生產讓給外部的企業來做。製造沒有了,我們的土地就騰出來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個概念叫“騰籠換鳥”。就是把老的鳥換走把新的鳥接過來,就是我們要有新興產業興起。
新興產業興起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內源先進產業衍化。就是我們傳統產業通過自我改造來進行的轉型升級。我們可以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向產業鏈的兩端發展。可以去搞研發、技術開發、技術集成、投融資,可以做品牌、物流、電子商務、管理,這個就是內源先進產業的衍化。
還有一種是外源優勢產業的鑲嵌。就是直接把人家的先進產業引過來,就是溫州也要去招商引資。但是溫州人的特點、溫州經濟發展特點決定我們要去招商引資非常困難。
我們說改革創新是溫州人的精神。但是溫州人也有它排外性比較大的這樣一個弱點。溫州的經濟按照史晉川教授說法就是熟人經濟,不熟不做,這樣很不利於招商引資。我把溫州模式和蘇州模式進行比較,蘇州模式是外生的,蘇州引進了世界500強的大批企業。但是溫州很難,當時我們溫州的王建滿書記,他說要引進10個世界五百強,最後是把可口可樂罐裝生產線引過來才硬湊足了10個。說明我們溫州招商引資是非常的困難的。我認為溫州新興產業的興起還是靠我們自己。而且溫州稀缺的土地也使我們沒有辦法像其他的地方用土地來滿足招商引資。在這個問題上,溫州的政府要做些什麼?我認為政府製定產業政策的引導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政府要搭建三大平台,這也是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技術平台。溫州市委市政府也認識到這一點,花大力氣在支持我們溫州大學。應該說溫州大學這幾年特別是應用性學科的發展很快。但是靠溫州大學還是不夠,目前溫州非常缺乏的就是技術平台。
第二,智力平台。我們需要人力資源,溫州現在的環境特別是溫州房價高也是我們引進人才非常困難的原因之一。
第三,現代服務業的平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平台,特別是投融資平台。人家說,溫州民間資本非常雄厚,但是民間資本沒有很好的得到利用,這是因為溫州缺乏有效的投融資平台。
最後我講一下,我們溫州政府它的政策有什麼變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產業升級的一個困惑。李強書記2002年的時候提出了要打造國際性輕工城,就是要把我們的傳統產業發展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我們要成為國際性的輕工城。但是2005年王建滿書記不主張這個,他是從蕭山過來的,他說要招商引資,我們的傳統產業不行,當時提出要發展重化工業。後來王建滿書記走了,邵占維書記提出要搞虛擬經營本土化。因為現在很多傳統產業搞虛擬經營,製造產業出去了,我們產業空心化了。對此我非常納悶,虛擬經營本來就是要把我們製造這一部分拿出去的,又本土化,又把它拿回來。
從這些領導提出來的一些口號、政策,實際上看出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再來比較“十五”、“十一五”,就會發現我們的“十五”、“十一五”的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都沒有達到。
那麼“十二五”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發展?我認為我們還是要放棄低端,雖然低端對我們來說,本身確實有非常留戀的地方。但是與其我們說成本降到最低,利潤也降到最低來苦苦支撐還不如把它放棄,這個要下大決心要放棄,要發展。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把我們的資本很好地利用起來,我前麵講到的,政府要搭建三大平台,其中非常重要的投融資平台。溫州非常雄厚的民間資本不能很好地利用起來,我們是無法形成轉型升級的。因為我們無法依靠外來的資本,還是要用我們的資本來實行轉型,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地方。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