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朝第一個以非皇子身份而入繼大統的皇帝:
他是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的皇帝:
他是一位身陷囹圄誌不殘的皇帝:
他就是大清帝國第十一位皇帝——光緒皇帝。
光緒簡介
他們,同樣於19世紀中後期登上了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他們的國家,同樣麵臨著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嚴重局麵;在這樣的危急關頭,他們同樣進行了一係列的變法維新。然而,他的改革遭到慘敗,國家的困境進一步加深;他的改革獲得巨大成功,國家從此踏入了近代化的行列。種種的相同,卻產生了最後的不同,他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他們,就是光緒皇帝與明治天皇。
光緒皇帝(1871-1908年),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醇親王弈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太後的胞妹。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人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正月十五(1887年2月7日)起親政,但朝政大權仍由慈禧太後實際控製。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888年7月27日)立慈禧侄女為皇後,以瑾嬪、珍嬪為妃。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帝堅決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朽,戰爭失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程度。“不甘作亡國之君”的光緒帝以年輕人的進取精神,接受新思想,開始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觸動了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滿清貴族的反對。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六日(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岡瀛台,在那裏度過了十年時光。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台涵元殿內。次日,慈禧病死。光緒帝一生都沒有擺脫那拉氏的掌控。
光緒帝作為衰世皇帝,他具有勵精圖治、救亡圖存的進取精神,同時又有對慈禧太後的獨斷專橫逆來順受的軟弱性格。這是他從小就被束縛、被壓抑造成的後果,加上當時的情勢,使他不敢也不能與太後徹底決裂。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一、少年天子
1.親王之家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夜(1871年8月14日夜),一個男孩降生在醇親王府這個皇親貴胄、鍾鳴鼎食之家。按照清朝皇室的規定,凡宗室子孫降生都要錄入皇帝的家譜——《玉碟》,而且要按照輩分排定的命名用字規矩,由皇上賜名,並不由父母做主。第二天,同治皇帝賜名“載湉”,這是個象征風平浪靜的吉祥名字。他的父親醇親王弈譞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和這個名字一樣,風波不起,湉然安靜,過著輕車裘馬、榮華富貴的王爺生活。
然而世事就是這麼不可捉摸並且充滿荒誕,並不能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偏偏就是這個孩子,被他的嬸子兼大姨慈禧太後選中,作為帝嗣,接替剛剛死去的同治皇帝,繼承大清王朝的帝統。
載湉的父親弈譞,字樸庵,出生於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後賜封為醇郡王,人稱“七王爺”。相比於以“精明”著稱的“六王爺”奕,他好像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隻是以“小心”、“恭謹”聞名。但是他的福晉是慈禧太後葉赫那拉(當時是懿貴妃)的親妹妹,如此顯赫的關係決定了他在清政府最高層的權力角逐漩渦中的特殊位置。
在不勝寒的政治高峰長大的七王爺,深知高高在上的皇權背後的風濤險惡。所謂的“雄心”“壯誌”也不過是過眼煙雲,但是世事無常,權力的角逐讓這位王爺成為了將為萬人矚目、眾矢之的的“皇父”,尤其還要迎合權欲極重、猜忌心極強的慈禧太後,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鹹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到了第四個年頭。八月(1860年9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鹹豐帝在英法聯軍的槍炮聲中,帶著後宮妃嬪離開北京,跑到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1861年7月,死於那裏。皇位由他唯一的兒子、年僅6歲的載淳繼承,改次年年號為祺祥元年。同時,尊皇後鈕祜祿氏為母後皇太後,上徽號為“慈安”,稱慈安太後;尊其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後,徽號為“慈禧”,稱慈禧太後。因慈安居住在紫禁城東路的鍾粹宮,故稱“東太後”;慈禧居住在西路的儲秀宮,故稱“西太後”。
當時,朝政大權掌握在鹹豐帝臨終前為同治安排的“顧命八大臣”手中,於是慈禧與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發動了“祺祥政變”。在這其中,弈譞利用他的妹夫身份,與恭親王奕一起為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出力。政變後,奕譞又親率侍衛兵在密雲半壁店捉拿護送鹹豐“梓宮”的八大臣之一、慈禧最大的政敵、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為慈禧登上最高權力寶座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慈禧“最靠得住的附和者”。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賜予弈譞“加親王銜”,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被正式封為清王朝宗室的一等爵位“醇親王”。這時,他官居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禦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署理奉辰苑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房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和神機營事務等多種軍政要職。這個才20多歲的青年,成為了倍受慈禧倚重的、清廷統治核心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