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紀以後,公地、公民製解體,皇權式微,社會動亂,武士階層隨之崛起。1185年,關東源氏和關西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相爭,前者勝,控製中央政權權。1192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在鐮倉置幕府,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天皇形同虛設。1333年,鐮倉幕府亡,政權複歸皇室。
1335年,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鐮倉,1336年,兩度攻入京都,廢後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設幕府於京都。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將軍”稱號;1378年,第三代將軍於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在室町幕府時代,日本形成了地方分權的封建政治形態。
1441年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照被部下所殺,日本進入“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互相征戰,原來地位很低的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得以順利地以武力進行了統一國內的活動。但其尚未完成統一,就於1583年被他部下叛將明智光秀圍困在京都本能寺裏燒死了。其後織田信長的部下豐臣秀吉在1590年完成了統一,但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日本又重新陷入了諸侯爭霸的局麵。
到了1603年,德川家康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取得了“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江戶設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統天下。在德川幕府統治下,日本名義上的首腦是天皇,但實權已落在德川家族的手中。當時幕府將軍把持著全國最高土地所有權,直轄約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四分之一,是最大的封建領主。並且,還掌握著全國的商業城市和礦山,壟斷著對外貿易,控製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義上是“大將軍”,實際上自稱“大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獨攬大權。最典型的是,幕府並不設在首都,而在江戶辦公,處理國家大事,往往白作主張,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裏。
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德川幕府任意掠奪土地,並把這些分封給270家叫做“大名”的封建領主。各地大名必須宣誓效忠將軍,遵守幕後法規,聽從調遣。大名的領地和統治機構叫做“藩”,意即幕府的屏障。並按親疏關係,把200多個藩分為親藩、內藩和外藩,將軍依靠親藩、內藩,對邊遠的外藩大名嚴加防範。
大名又把自己的領地分割成更小的單位分賜給自己的家臣,他們屬於將軍和大名之下,被稱做武士。這些武士一般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殺死平民可以不受懲罰,是幕府將軍統治人民的主要工具。
除此之外,幕府將軍又按照“士、農、工、商”四民的次序將全國百姓進行分等。農、工、商被劃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級身份製度的嚴格限製。另外,還有30多萬被稱做“非人”和“穢多”的賤民,他們被排斥在士、農、工、商之外,過著悲慘的生活。
為了更加鞏固自己的統治,幕府一方麵拚命鼓吹迂腐的儒家思想,尤其把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演說定為國學,禁錮人民的思想,壓製他們的反抗情緒;另一方麵,推行閉關白守的“鎖國”政策,不同其他國家建立任何關係,把整個日本嚴密地封閉起來。
德川幕府以為這樣一來就可以長治久安了。可他萬萬沒有想到,18世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商業資本家,他們為了爭得政治上的地位,擺脫封建統治,對幕府製度產生強烈的不滿。而廣大的人民群眾不堪忍受苦難的生活,反抗的情緒也日趨高漲,接連爆發無數次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這些反抗鬥爭,嚴重地動搖了幕府的統治。
盡管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是極為落後和不穩定的,但是依靠幕府的絕對支配地位和封建的人身依附關係,以及推行鎖國的對外政策,使得幕藩體製得以安全運行了近兩個半世紀。但曆史的車輪不會因一國的落後而放慢前行的速度。封建保守、閉關鎖國的消極理念和做法盡管可能發揮一時的作用,但從根本上不符合曆史發展的進步要求,因此必然被日益進步和開放的國際潮流打得落花流水。
正當幕府惶惶不可終日之時,西方殖民主義列強大舉入侵日本。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裏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幕府屈服於列強的炮火,連續與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關稅協定,出賣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因為外貨的傾人而紛紛破產,日本人民受到雙重的壓迫和剝削,處境更加痛苦。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迅速激化,一場推翻封建幕府,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迫在眉睫。
二、初掌朝政
1.尊王攘夷
開國之初的日本,幕府的昏庸無能以及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相繼簽訂,使原本就十分嚴重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各地農民起義和城市貧民的反抗鬥爭日趨激烈。在民族危機和內部矛盾的雙重作用下,早已走到盡頭的幕府統治被推到了曆史的懸崖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大批改革派武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的命運奔走呼號,逐漸成為改革運動的領導力量。這些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包括吉田鬆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等,主要集中在長州(今山口縣)、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今高知縣)、肥前(今佐賀縣和長崎縣)等西南諸藩。在他們的推動下,這些藩通過改革迅速崛起,逐漸成為能夠與幕府對抗的強大力量,在後來的倒幕維新運動中扮演了主力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