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明治天皇(4)(1 / 3)

日本曆來重視對先進文化的學習和引進,這一點在中日兩國古代的交往史上有深刻的體現。到了近代,儒學地位不斷降低,使得日本逐漸加強了對洋學的引進。對日本影響較早的洋學主要是“蘭學”,即以荷蘭語為媒介的西方近代文化。因其主要涉及自然科學和實用科學,適應了當時日本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蘭學”受到人們的重視,“蘭學”書籍大量流入了日本。通過“蘭學”,日本人的視野日趨轉向了西方,大規模地吸收先進的西方文化,開始了近代化的曆程。可以說,明治時代日本掀起全麵學習西方的熱潮本身就是文明開化的重要表現。

要文明開化,首先就要抓好教育。明治時代日本的迅速崛起,離不開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早在幕府末年,日本的教育就已具有一定的普及程度,那時已經有專門以平民百姓為傳授對象的“教諭所”、“寺子屋”,甚至還有教授洋學的學校。至明治維新前,日本國內已有40%的男孩和10%的女孩獲得了讀寫能力。這就為明治維新以後的教育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岩倉使節團在赴歐美考察期間,倍感培養人才的重要。木戶孝允在給國內寫信時說:“吾人今日之開化非真正之開化,為防十年後之弊病,唯在於興辦真正之學校”,“而期望人才千載相繼無窮者,唯真正在於教育而已”。1871年7月,明治政府設立文部省,全麵推行國家的教育改革,參照歐洲國家的教育體製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近代教育體係:重點實施中小學義務教育,還大力興辦中等教育、師範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同時也非常注重高等教育,到1918年,日本全國共有大學和專門技術院校118所;改變以儒學為主的教育內容和傳統的教育理念,重視普及具有實用性的先進的科技知識,強調學問為立身之本。“從現在起,教育應該普及於全體人民(貴族、前武士、農民、手工藝人、商人和婦女),要使農村中沒有文盲家庭,家庭中沒有文盲成員。做父母的應該充分了解這個政策,並且要無微不至地關懷孩子們的教育,決不能使孩子們受不到教育。”

通過教育改革,完成了從“士人教育”向“國民教育”的重大轉變。對出國留學製度也進行了多次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日本近代化發展培養了急需的優秀人才。明治初期,政府還不惜重金聘請外籍教授,彌補本國教育資源的不足。1877年東京大學初建時,39名教授中有外籍教授就有27名。當時東京大學的經費占文部省總經費的40.9%,而外籍教授的工資就占了其中1/3左右,有的外籍教授工資甚至遠遠超過政府大臣的薪金。日本政府對於教育和人才的渴求程度由此可見一斑。隨著日本本國師資的培養,所聘請的外國教師人數也逐步減少。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成功,是與明治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分不開的。據統計,明治維新所頒布的各種法令中,內容有關教育的數量最多。更重要的是,這種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良好風氣得到了發揚,到1910年,小學教育經驗已占地方政府預算的40%,明治末年,全國教育經費已占至國民收入的3%。日本於1872年開始實行義務教育製,比許多先進國家還要早。最初普及義務教育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動用警察督促家長送兒童上學。這也從一個側麵體現了國家對於教育的重視。經過35年的不懈努力,日本實現了6年義務教育製。1908年,日本小學的入學率已達到97. 8%。到1910年,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過教育。

文明開化之風也帶動了日本近代新聞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各類報紙、雜誌層出不窮。現在依然暢銷的《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等報紙都是在這時創刊的。1897年,日本發行的報紙雜誌共計已達745種,1912年上升到2227種。這不僅有利於推動日本國民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信息、通訊和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

明治時期,學習西式的生活習慣也成為文明開化的重要內容和標誌。公曆取代了農曆,元旦取代了春節:天皇帶頭吃起了牛肉,官員們穿上了燕尾服;理發館的生意開始忙碌起來,男人們剪掉發髻,修剪成西式短發。有一首打油詩這樣形容:“敲敲短發蓬鬆的天靈蓋,文明開化的聲音就響起來”。

同一千多年前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起奈良一樣,如今的日本人又在東京的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裏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燃。

特別是井上馨任外務卿期間,采取了極端的歐化主義政策,希望以此改變歐美列強對日本的態度。當時,政府在東京耗巨資建造了一座高檔的交際場所,取名“鹿鳴館”,專門用作接待外國貴賓。日本的達官顯貴們經常攜妻帶女、洋裝革履,來此參加為西洋客人舉辦的舞會、宴會等社交活動,史稱“鹿鳴館外交”。但是,這一做法招致了民眾的極大反感,並最終隨井上馨的辭職而宣告破產。有趣的是,當時很多日本人學習西方人吃牛肉、喝牛奶,以為牛性格遲重,可以增強人的耐力。由此可見,盡管當時的日本民眾對於許多社會變化還是一知半解,因此參與變革帶有盲從性,但上下一致學習西方的目的性卻十分明確,其熱情更是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