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日本政府對中國和朝鮮不宣而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這一戰爭,對於近代中國、日本和朝鮮都具有極不平凡的意義。
開戰之前,日本積極備戰。當時,明治的口號是越王勾踐能臥薪嚐膽,他也能做到。可是清王朝的慈禧太後卻在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戰敗的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通過《馬關條約》,日本長期占領了台灣、澎湖和朝鮮,加緊了對那裏的剝削和掠奪,並將其作為進一步入侵中國的跳板;日本還深入長江流域的廣闊地區,有權開礦設廠、修築鐵路,直接掠奪那裏豐富的資源和傾銷商品,沉重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日本從中國索取了高達2.3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加上掠獲的戰利品共計約合4.6億日元,比1893年日本一年財政收入的3倍還多。從此,中國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一蹶不振,而日本的國家實力則為之大增。
早稻田大學教授依田喜家在《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一書中曾明確寫道,中國的甲午戰爭賠款“成為日本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的一個開端”。依靠中國的巨額賠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製,實現了與歐美國家的金融接軌,給經濟發展帶來了長期而深遠的好處。甲午戰爭後,日本先後募集了大筆外債用於發展經濟和進行戰爭,這與實行金本位製有直接的關係。借助戰爭賠款,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擴軍備戰。依靠從中國掠取的巨額財富和大量資源,日本國內掀起了興辦企業的新高潮。
19世紀90年代中期,在東北亞國際關係中,日俄矛盾日益凸顯。這是世界上兩個最為貪婪的強盜因利益爭奪而必然導致的結果。為拓展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俄國決定修建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路。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正式動工。日本政府敏銳地感到這將是對日本大陸政策的嚴重威脅,因此決心趁俄國立足未穩,奪取中國東北和朝鮮。
甲午戰爭的結局無疑使日俄矛盾更加激化。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就把龐大的中華帝國打得一敗塗地,這進一步激發了日本的擴張野心,而豐厚的戰爭收益更增強了它同其他列強進行爭奪的信心和動力。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和覬覦東亞的圖謀深深地觸動了沙皇俄國的神經。沙俄導演的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的鬧劇讓日本感覺蒙受了“千古未有之大辱”,決心臥薪嚐膽,伺機報複。俄國策動的“幹涉還遼”,將中國東北徹底拖人了帝國主義國際政治的漩渦。此後十餘年間,日、俄雙方在中、朝兩國境內又發生了多次衝突,矛盾對抗不斷加劇,一場大戰已經在所難免。
當時的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言稱:“日俄戰爭對於帝國而言,乃是前古未有之大事,關係國家安危盛衰,……故而不能不慎重考慮,以周密確定廟謨。”這顯示了日本政府對於日俄戰爭準備的重視。但俄國對日本卻抱有輕視的態度,認為這個東亞小國國土狹小,兵力不足,財源匱乏,不過是虛張聲勢,曾有俄國官員輕言:“日本人是猴子,不堪一擊。”這種麻痹的思想給俄軍的備戰工作大打折扣。
1904年,經過長期備戰的日本決定對俄開戰。1904年2月8日午夜日軍不宣而戰。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率軍艦突然襲擊駐在旅順的俄國艦隊。其後,日俄兩國宣戰。
盡管日本在前幾個回合中取得勝利,但是在巨大的戰爭消耗中,已經筋疲力盡,加上當時俄國國內爆發俄國1905年革命,無心再戰。
因此雙方在美國總統的調停下,於1905年9月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根據條約,日本取得了中國的遼東半島和俄國庫頁島的南部,並享有了對朝鮮的占領權和中國南滿鐵路的修築權,在東亞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在此基礎上,日本於1910年正式吞並朝鮮。
日俄戰爭開創了世界近代史上東方人打敗西方人的先例。居於東亞一隅的彈丸小國一躍成為與西方列強縱論短長的霸權國家,令當時世界為之驚歎。從此,日本開始躋身於爭奪亞洲乃至世界霸權的列強行列之中,逐漸走上了軍國主義的發展道路。
四、天皇之死
1.近代天皇製的建立
根據古代神話傳說編纂而來的日本國家發源史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是“現人神”(即現出人形的神),神武天皇是日本天皇譜係上的第一代天皇。許多日本人據此認為,日本是“天皇萬世一係”的“萬邦無比的神國”。事實上,在古代天皇製的發展過程中,天皇並非總是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甚至在大多數時間裏,他都被排斥在國家權力結構之外,僅僅作為一種精神信仰的最高象征而存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在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思想進步的同時,也推動了古代天皇製向近代天皇製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自由民權運動無疑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