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北伐戰爭(14)(1 / 3)

蔣介石在另一條戰線上同樣取得了成功,張黃事變之後,由於桂係無暇南顧,汪精衛也無力進取,雙方的爭執開始發展成一場無聊的攻訐謾罵,每天都會見到雙方發表言論攻擊對手,兩方的關係如蔣介石所料變成僵局。這個時候,汪精衛投桃報李,提出了讓蔣介石複職的主張,汪精衛明白如果沒有蔣介石的加入,他和桂係的爭端拖得越長,對他越不利,此時唯有聯蔣抗李。李宗仁操縱的特委會在受到汪精衛這樣的重量級人物攻擊後也是搖搖欲墜,他也無力組織老蔣的強勢複出。所以最終,接著張黃事變的東風,老蔣終於要以黨內矛盾調停人的身份出山了,民國的局麵更加熱鬧了。

12月10日,汪精衛提出的蔣介石複職的議案得到了通過,蔣介石重新進入國民黨中樞進入了倒計時。

退與進

桂係和汪精衛的聯合促成了老蔣的下野,而他們之間的惡鬥又讓給了老蔣重新複出的機會,這一退一進極盡政治手腕的高妙。

老蔣下野,雖然有桂係逼宮、汪精衛施壓的原因,但最終作出決定的還是他本人,而老蔣之所以主動下野,當然是有其深遠的考慮。蔣介石雖然在孫中山死後通過和汪精衛的分分合合成為了國民黨內的頭號紅人,但是實際上蔣介石除了羽翼未豐的黃埔係是其主要依靠,再沒有更多的資本,而他的南京國民政府的底座也並不牢固——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桂係支持的基礎上。所以,蔣介石非常明白,目前他的首要任務是穩固自己的權力底座,隻有當自己擁有足夠雄厚的政治資源,自己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在民國覆雨翻雲。權位是浮雲,隻有實力才是真正可以倚仗的,深明此道的蔣介石在自己陷入矛盾中心之時馬上選擇避讓,這次退讓實際上是為更強勢的複出蓄力。果然,在老蔣下野期間他完成了對他政治生涯影響甚巨的大事——與宋慶齡完婚。“中美合作”後的蔣介石真正穩固了他的政治根基,孔宋兩家擁有他迫切需要的外交和財政資源,當然,對於他在黨內的影響力也是極大的提升,毫無疑問,這是一筆出色的政治投資。

除了蓄力之外,下野還有另一層考慮,就是暫避鋒芒,坐觀虎鬥。老蔣嗅到了桂係的勃勃野心,也深知汪精衛的熾烈權欲,如果他在位上,那麼兩方的火力就會集中於他一人,讓他難以招架;而如果選擇退讓,這兩方就會迅速變得水火難容,而等到雙方鬥到兩敗俱傷之時,正是他出山收拾局麵之際。將矛盾轉移,這是政治權謀上最常見的手段,老蔣運用得很好,不僅保全了自己,還將兩股敵對勢力拉上了PK台,一石二鳥。

在桂係眼裏,汪精衛隻是花瓶,沒有軍權的他隻是對抗蔣氏的工具,但是桂係低估了汪精衛的攪局能力,也高估了盟友西山會議派的黨內影響力;而汪精衛顯然是被權欲蒙住了眼睛,完全低估了桂係操縱局麵的能力,寧漢合流不倫不類,唐生智又是色厲內荏,結果在和桂係的對抗中一敗再敗,最後隻剩下了攪局的分。蔣介石對雙方的判斷非常準確,桂係的野心,汪精衛的低能,這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慫恿汪精衛將局勢攪得更為混亂。

汪精衛再次成了蔣介石手中的棋子,他高估了蔣氏與其合作的誠意,也高估了自己對蔣氏的利用價值,結果汪精衛再次被玩了一幹淨——蔣介石所要的並不是抬汪抑李,而是兩敗俱傷。對於蔣介石而言,汪精衛的利用價值僅僅是搞掉操縱中樞的特委會,一旦這個目標達到,汪精衛就會被老蔣像扔抹布一樣扔掉。老蔣顯然比汪精衛更了解桂係的能量,桂係這樣擁有雄厚軍事力量的派係是不可能在政治上徹底擊垮的,打敗他們的武器隻能是槍炮,因此對於桂係,蔣介石所要做的僅僅是點到為止,將他們驅逐出國民黨權力中樞即可。但是汪精衛不一樣,他是一個可以被立刻驅逐出局的對手——就像中山艦事變一樣,而且每被驅逐一次,汪精衛的能量就越小,因為黨權遠不如軍權來得可靠。因此,在汪精衛幫他完成了搞垮特委會的目標之後,蔣介石就不再需要他了,而本就處於弱勢的汪精衛,自然也隻能在桂係的強硬壓製下低頭。

張黃事變後,老蔣對當事雙方打起了太極拳,老蔣深知在這種情況下越是不說話,當事雙方就越是希望他說話,而要讓他說話,就必須付出代價,待價而沽——這就是老蔣目前的狀態。結果處於弱勢地位的汪精衛率先開價,價碼當然是擁立老蔣複職,而且他還讓陳公博從廣州中央銀行支取50萬作為老蔣的複出經費,為了博得老蔣一笑,汪精衛可以說是傾其所有,而蔣介石呢,隻是皮笑肉不笑地發表了一項聲明,譴責了一下不尊黨權的武裝同誌(桂係)。而桂係顯然不願意讓老蔣和汪精衛聯合起來對抗他們,李宗仁馬上意識到老蔣和汪精衛並非鐵板一塊,馬上利用他們的黨權衝突大做文章,試圖利用張黃事變聯蔣倒汪。桂係倒汪的實質是廣東地盤的歸屬問題,而要讓老蔣在這個問題上采取至少中立的態度,他們就必須付出讓老蔣複職的代價。老蔣四處逢源,不僅敲定了複出一事,還搞定了特委會。當然,更關鍵的是,當老蔣達到了目的之後,就對桂係壓迫汪精衛一事睜一眼閉一眼了,在白崇禧製造的肅殺氣氛中——他居然派兵去四處搜捕汪精衛(此時在上海),老蔣力勸汪精衛出國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