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從日本回國已經26歲,老大不小了,在留日過程中也算見了世麵,還參加了同盟會——當然了,秘密的,回國後因為海歸出身,加上能力不錯,在軍界開始騰飛,幾個月時間就當上了標統(相當於團長),可以算是春風得意。武昌起義後,老閻緊跟時代浪潮參加了辛亥革命,最後被推舉為山西都督,並從此開始了長達38年山西王的曆程。
閻錫山一開始在山西並不穩固,因為他家庭出身一般,在官場上也沒有太硬的關係,盡管被革命黨人推到了都督的位子上,但還是不管從資曆、人脈各方麵都有所欠缺,想保住自己地位還是得動點腦筋。當然了,搞過金融投機的閻錫山對政治投機也有心得,簡單地說,就是投靠強者,穩固住在山西的地位,當時的強者,而且對山西有直接影響力的人是誰呢?當然是袁世凱。想當年南北議和之時,袁大頭派曹錕領兵攻打山西,閻錫山一看不敵,趕忙向袁世凱示好,並用實際行動跟孫中山劃清界限。此後,閻錫山為了討好袁世凱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把老爹都送到京城當人質以示忠誠,袁世凱說一,閻老西絕不說二,袁世凱說要稱帝,閻錫山絕不說要搞共和。在袁世凱誌得意滿準備稱帝的那段時間,還屢次上書勸進,可以說把功夫做足,目的無非就是讓袁世凱信任他,把山西交給他。當然了,投機成功了,有了袁世凱的首肯,老閻在山西就有了最大的本錢,可以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了,剪除異己,扶植親信,穩固了地位。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上位,閻錫山與時俱進,馬上開始跟段祺瑞套近乎,拜師,還友情讚助段祺瑞一旅軍隊去打護法戰爭,結果運氣很不佳,商震的那支軍隊全軍覆沒。
閻錫山在山西的位置上越坐越穩,以前主軍,現在幹脆把政也一塊兒主了,但是老閻在投機中學習,發現自己做得過了,火候沒掌握好。閻錫山之所以對袁世凱、段祺瑞那麼賣命討好,說白了,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老是害怕某一天被他們廢了,現在閻錫山慢慢醒過味來了,覺得自己根本沒必要那麼上心,搞得那麼高調隻能遭人恨,因為討好人的同時也在得罪人。人嘛,總是在成長過程中越變越圓滑,越搞越世故,閻錫山剛開始年輕,在政治上鋒芒太露,雖然沒有造成什麼直接損失,但是在政治上還是得罪了一些人。討好袁世凱當然是得罪了孫中山,而討好段祺瑞更是把國民黨、直係等一塊兒都得罪了,討好的人越做越大倒也罷了,問題是這兩個人都是曇花一現,閻老西終於明白了,在民國這麼個亂世混,絕對不能把自己跟別人綁一塊兒。
閻錫山成長了,他改變了瘋狂投機的策略,因為投機可以盈利,但也會虧損,而且輸贏都是一瞬間的事,風險實在太大,尤其是民國,看不出有哪支股是績優堅挺的,與其如此,還不如把錢存銀行,穩健經營呢。閻錫山學會了韜晦,搞政治的人大多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切切實實將其付諸行動的卻是少之又少,因為沒有多少人喜歡坐冷板凳,搞政治不就圖個轟轟烈烈嗎?尤其是民國這樣的亂世,可以賭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沒人喜歡四平八穩地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活。閻錫山與眾不同,他不想摻和外麵的世界,那裏太亂了,說不定自己哪天就粉身碎骨了,還是踏踏實實地把山西這份產業搞好吧。
閻老西把山西治理得不錯,因為閻錫山基本不參與外事,所以山西一直都很太平,再加上說實話山西這地方也不是太有油水,別人也沒什麼太大興趣,所以閻錫山守著山西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部隊多了,軍備搞上去了,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不少戰爭地區的難民還喜歡躲到山西避免兵亂,總之閻錫山一步一個腳印在提升著自己的實力。等到了北伐,閻錫山已經在華北地區小有分量了,雖說實力和張作霖、馮玉祥這樣的風雲人物還是不好比,但是至少別人也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了,而慘淡經營多年的閻錫山也終於有了一覷晉外的可能。
現在北伐的形勢是孫傳芳被打得五省隻剩下了半省,而玉帥更是淒淒慘慘到四川去投靠楊森,馮玉祥從國外歸來勢頭不錯,張作霖越打越靠北,而眼看著形勢不錯的國民黨近來又鬧分家,總之一個字,亂。但是這個亂中也有可以分析的地方,比如國民黨現在肯定比張作霖強,老張現在孤軍作戰,南有國民黨,北有馮玉祥,日子可是不好過,總體來講,南強北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