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北伐戰爭(18)(3 / 3)

事實上,郭鬆齡的叛亂不單是張學良煙民史的轉折,同樣也是其個性發展的轉折。在此之前,張學良重義氣,信朋友,對郭鬆齡更是百依百順,引為至交,此時的小張對於政治舞台的詭譎多變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雖然在老張的影響下也初通權變,但畢竟太嫩。而在此之後,張學良真正認識了政治,他對郭鬆齡如此信任,掏心掏肺,即便如此,郭鬆齡依然以他的名義造反,這將他政治舞台上存在交情的天真想法敲得粉碎,從此,張學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誰都不信任,遇事獨斷專行,沒有心腹,也沒有幫襯。

政治無信義不假,但是要統領一個龐大的派係,維持其生命力,則必須遵循一般的政治規律——任何一個派係都必須有個二當家,不管老二對於老大是否忠誠,這都是必需的。以蔣介石為例,黃埔係的二當家是何應欽,何應欽對蔣介石忠誠嗎?大家心知肚明。但是蔣介石為什麼還要立這樣一個反複無信,對己不忠之人當自己派係的二當家呢?原因很簡單,人都有倒黴的時候,所以一個政客要做的不是避免倒黴,而是能在倒黴以後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這必須建立在派係不散的前提下。所以說,何應欽的作用就是保證黃埔係在蔣介石倒黴的時候不散,給他複出創造機會。一個沒有二當家的派係是禁不起波折的,隻要老大倒黴,這個派係就會立即土崩瓦解,而這個倒黴的老大也會因此失去再起的能力。當然,老大和老二之間的關係並不容易處理,老二太火,老大就會失勢,比如直係中曹錕與吳佩孚;老二太溫,那麼也起不到關鍵時刻支撐派係的作用;所以說如何能保證二當家不慍不火,既不影響老大的權勢,又同時保證一定的影響力,這對於派係建設來說實在是個大難題。但是,二當家的存在始終是必須的,不管老二和老大的關係處理得如何,對於一個派係而言,有一個二當家始終優於沒有二當家。

很顯然,小張是對郭鬆齡一事心有餘悸,因此自此不設心腹助手,這對於張學良穩固地位當然有一定幫助,但是副作用同樣明顯,那就是奉係再也禁不起諸如老張罹難之類的波折了。張學良沒有認真總結郭鬆齡叛亂帶來的經驗教訓,隻是從直覺上作出了人皆無信的判斷,但是政治是政治,為人是為人,兩者豈可混談?事實上,小張並沒有嚴格區分什麼是政治,什麼是交情。郭鬆齡為什麼會叛亂?是因為對小張沒有感情?當然不是,郭鬆齡盡管有反骨,但是也並非是一個不念交情之人,郭鬆齡叛亂因為這是政治!張學良與郭鬆齡的交往是交情,但更多的成分應該是政治,可惜的是,張學良似乎並沒有分清楚這一點,其後果便是他與郭鬆齡全無主臣之別,交情二字將政治上赤裸裸的利益關係給覆蓋了起來。因此,張學良是個不錯的人,但是他不是一個好的政客,因為他缺乏政客的思維,做事更多時候是依靠直覺而不是理智。

其實,在如今的奉係內,並非沒有一個二當家的潛在人選,楊宇霆,這個人便是奉係天然的二當家。但是,楊宇霆和張學良的關係過於惡劣,郭鬆齡在世時,士官派便與陸大派爭鬥不休,而作為陸大派的後台,太子張學良便與士官派頭子楊宇霆結下了梁子。如今老張新喪,楊宇霆的身份一是舊臣,二是原太子黨的對手,不管從哪個方麵而言,似乎楊宇霆都會不容新主張學良,但是如今奉係的局麵也沒有表麵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張學良苦心經營的太子黨集團隨著郭鬆齡反水而瓦解,如今張學良缺乏一個親信集團作為支撐。如果楊宇霆和張學良拋棄舊怨,通力合作,奉係或可步入平穩,維持東三省的局麵也能有利,可惜的是,楊宇霆倨傲不馴,張學良衝動幼稚,這讓原本可能出現的平和局麵頃刻喪失。楊宇霆作為老臣,不但沒有去盡力緩和與張學良的舊有矛盾,反而倚老賣老,完全沒有把少主放在眼裏。其實,楊宇霆壓根就沒想過要反對小張,他的這種態度完全是性格使然,而這種性格也決定了這位奉係內部頗有才具的方麵之才的悲劇命運。楊宇霆有才,但可惜的是,他缺乏一個政客應有的睿智,於是,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中屢屢出現的權臣與幼主的故事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