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撤藩隻是筆者的形容,蔣介石的原意是裁兵——這個詞大家一定很熟悉了,當年北洋時代那是天天有人叫囂啊,現在老蔣舊調重提,能夠有舊壺裝新酒的效果嗎?老蔣當然不會天真到認為隻要大家開個會,聊聊天,喝喝酒,就能杯酒釋兵權了。三藩當中哪個不是算盤珠子打得劈劈啪啪的角色?即便是表麵上看起來最老實的李宗仁心裏頭其實也有算計著呢,更何況是老於世故的閻錫山和出了名的不安定分子馮玉祥了。但是有時候,能否成功並不是考量一件事該不該做的唯一標準,就比如現在,即便裁兵會議肯定不成功,這個會還是得開。
於是,在碧雲寺上演了一出足以讓蔣介石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哭靈好戲後,蔣介石便召集三巨頭在北平開了個會,當然會上少不了幾個親蔣的文官作陪,會議的議題嘛,當然是裁兵。老蔣向諸位敘講了一番裁兵的大道理之後,拋出了第一個方案:將全國300個師精簡為50個,然後將全國分為12個區,各區按比例保留軍隊,然後由各集團軍分管。這個方案果真了得,原本是四大天王各領風騷,如今你老蔣居然要搞壟斷,把我們仨一腳踢開,天底下有那麼便宜的事?該方案名為分頭辦理,實際是老蔣借著中央之名可以將勢力擴大到八個區,而地方諸侯呢?對不起,一個就隻能一個。我們管一個區得裁兵,你管八個區難不成還要增兵?因此,此方案名為裁兵,實則削藩。意思是這個意思,當然話也得說得冠冕堂皇,幾位當然是先對裁兵大計歌頌一番,什麼利國利民啊,什麼減輕負擔啊,然後語鋒一轉,我們裁兵當然沒問題了,問題是把這些人裁了,他們幹啥去?難不成讓他們當土匪?安置不也得要安置費?中央一時之間拿得出那麼多錢嗎?我看不如這樣,我們搞搞軍屯之類的,軍隊也可以搞生產嘛,何必非得裁了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呢?這場會開了四天,結果各方扯皮,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在第一次裁兵會議不歡而散之後沒幾天,老蔣便召集三巨頭到湯山開會,作陪的是吳稚暉,繼續討論裁兵一事。這次老蔣拋出了裁兵的第二個方案:一、軍隊以師為單位,留國防軍50至60個師;二、全國軍隊統一編製,打破原建製,各軍軍官輪調中央軍校訓練,在全國設置幾個大的練兵場,各師編成後分期調集訓練;三、撤銷各集團軍總司令,各集團軍總司令到京師供職。這個方案的核心主要是三個,裁兵、混編以及進京。藩王之所以為藩王,就是因為在地盤上有說一不二的權威,如今讓他們進京當官?對不起,他們可沒這個官癮。至於混編嘛,更是沒人願意理睬了,沒有嫡係部隊,那還混啥軍界?如果說第一個方案還隻是削藩的話,那第二個方案就成了赤裸裸的撤藩了,幾位雖然都是軍旅出身,但這種曆史上常見的伎倆想來也不可能把他們耍了。於是,和上次會議一樣,這次各方互訴衷腸,大倒苦水,甚至閻錫山還援引新疆新近的叛亂將反對裁兵上升到了反分裂的高度——結果,議案再次擱淺。更絕的是,老蔣還沒宣布散場,幾位就玩起了失蹤,紛紛離開北平。
前兩次會議可以說是層層遞進,從削藩討論到撤藩,但是終歸還隻是預備會議,各方協商的姿態,等到八月份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召開,所謂撤藩就從口頭轉變到實際運作了——預備會議變成了正式決議。老蔣明確拋出了年底內撤銷政治分會的提案,並且敦促各派老大來京任職,眼見老蔣玩真格的,居然將此事帶到正式會議上來談,各派當然也不能示弱。於是,馮玉祥說自己痼疾未痊,閻錫山說最近比較累,而李宗仁幹脆連個理由都不給,總之就是不進京。這說明,會議再正式,也僅僅隻是會議而已,撤藩是不可能在會議上完成的——自古從來沒有在會議上失算的藩王,隻有被剿平的藩王。
現在的問題是,難道老蔣不知道撤藩是不可能在會議上實現的?如果知道,那麼連開三次會,而且語氣一次比一次硬,其價值何在?我們知道,中國人辦事情強調先禮後兵,表麵功夫要做足,這樣才能理直而氣壯,將來翻臉也能在道義上勝三分,老蔣開裁兵會議,當然存有這個意思,畢竟,老幾位剛幫著完成北伐,馬上就兵戎相見總是不合適,即便要打仗,也得有合適的理由不是?但是老蔣這麼玩命開撤藩大會,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先禮後兵,更關鍵的還在於投石問路。蔣介石要把撤藩這出戲唱下去,最關鍵的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不能讓三方合起夥來一塊兒反對,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拉一個打一個,那麼怎麼達到這個目的呢?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讓各位知道老蔣撤藩決心已定,而會議三連開目的就在於此,他要讓幾位明白,既然定了這根弦,戲就得往下演。因此,諸位還是考慮一下怎麼撤對自己有利吧——各派緊急醞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