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1929年1月19日,胡宗鐸(桂係中僅次於三巨頭的人物)操縱武漢政治分會免除魯滌平所兼各職,理由是魯滌平剿共不利,然後還克捐重稅。政治先行,軍事緊跟,葉琪和夏威迅速將部隊開向長沙,這下可真是打了魯滌平一悶棍,他還沒醒過味來就隻有逃命的份了。於是,這個被老蔣寄予厚望在湖南扮演攪局先鋒的角色居然還沒怎麼使上勁兒就被莫名其妙地開了。
湖南發生了那麼大的事,這時候李宗仁在幹啥呢?李宗仁身處虎口而怡然自得,此時李宗仁居然在南京遙控指揮——大家都知道南京是誰的地盤,那麼李宗仁為什麼那麼不怕死呢?李宗仁知道,他不能跟驅魯一事扯上任何關係,因為如果證明此事是他幹的,那麼蔣介石馬上就可以此為由開戰,而李宗仁把老婆接到南京去就是預留後手為自己洗白。李宗仁“聽說”湖南出了事,馬上喬裝打扮逃到法租界先躲起來——蔣介石抓狂了喜歡扣押人,當年中山艦事變就是如此,然後他找到吳稚暉和蔡元培疏通,大概意思是那幫渾小子太不像話,居然我不在家就敢亂來,你們放心,我回去後非好好管教不可——但是,這事真跟我沒關係,你們跟蔣總說說。李宗仁這叫先斬後奏,把生米煮成了熟飯,看老蔣怎麼辦,況且據他自己說此事跟他沒關係,要有關係也是管教不嚴,既成事實下,你老蔣能奈我何?
老蔣確實氣壞了,但是他也不是一般人,不會拍著桌子馬上開罵——老蔣愛罵人不假,但一般隻罵部下,而且通常不是因為情緒失控罵人,而是有目的的訓導愛將——所以看老蔣是否生氣不是看他是否罵人,如果老蔣在出了一件大事之後若無其事,那麼老蔣可能真的生氣了。這次老蔣表現得輕描淡寫,說既然事情已經都這樣了,那也沒辦法了,雖說不合規矩——道義上一定要站住,但木已成舟,所以那就這樣吧。最後的處理結果也就是象征性地打了桂係一大板,將此事相關人等送交有關部門議處——還沒直接撤職,而李宗仁因為確實不知道,事後也坦白,所以自請處分就不必了。隨後老蔣還給李宗仁寫了封信,說德鄰賢弟莫慌,我知道這事完全是那幫小赤佬不聽話亂搞,而且國家剛打完仗,正要建設,怎可輕啟戰端?還別說,李宗仁還真就以為自己對了,真以為老蔣是哭笑不得,拿自己耍賴皮沒辦法呢,那李宗仁還真是小看老蔣了。老蔣是誰?上海灘混出來的,他能咽下這口苦水,吃下這個啞巴虧?事情越是平穩,背後就越是暗藏殺機,形勢變化本就是轉瞬之事。
大破外勢
在湘案中,看起來李宗仁棋高一招,不僅取得了湖南的控製權,甚至自己還巧妙地逃脫了罪責,而老蔣呢,似乎除了大事化小之外也隻能吃些啞巴虧,但事情果然有那麼簡單嗎?在政治上,如果一件大事發生後居然能夠風平浪靜,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平靜隻是在為洶湧的波濤到來而蓄勢,湘案一事也是如此,盡管老蔣在此事的處理上看似有些無奈,但是以老蔣的深沉,豈會無反擊之術?
李宗仁顯然低估了老蔣的手段,的確在湘案上,確實也沒有文章可作,木已成舟,再在此事上糾纏也沒有太大意義——畢竟被逐的魯滌平也隻是譚延闓的人,跟老蔣還隔著一層,因此,即便要反擊,老蔣也會尋找新的方向。李宗仁遙控湘案,最後還裝無辜,頗有些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意思,但是一個做了虧心事的人,總是會有些顧忌,而老蔣偏偏在這個時候皮笑肉不笑,搞出了個不疼不癢的解決方案,李宗仁雖然暗自慶幸,但估計也不會認為此事到此為止,但是他猜不到老蔣會怎樣反擊。老蔣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解決湘案的方式越平和,就越會讓李宗仁起疑,但是李宗仁再怎麼起疑也隻能將目光重點盯在湖南上,政治上講究虛虛實實,老蔣在湘案上處理得很虛,卻在李宗仁心中造成了實的效果,但老蔣的本意卻仍就是虛。老蔣他不會按照李宗仁的節奏來緊盯湖南不放,他要做的就是尋找桂係的軟肋,然後突然下手,那麼桂係的軟肋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