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係先贏後輸,西北軍獨抗強敵,閻錫山首鼠兩端,反蔣同盟已經名存實亡,而老蔣也走出了早期的不利局麵,開始逐漸占據優勢。閻錫山似乎覺得這麼不明不白地輸掉而不留下些紀念很無趣,因此,他也正在醞釀籌備一個政府。一般來說,當造反派開始想要稱王稱帝之時,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確實天下大定,造反派終於翻身當上了主人,另一種情況是基本敗局已定,在最後時候過把癮。閻錫山組建政府的心思顯然屬於第二種情況,如果沒有外力的助推,反蔣同盟的失利似乎已成定局,而閻錫山在這種時候當然也想過把老大癮。
於是,閻錫山選擇了一個比較吉利的日子,在1930年(民國19年)9月9日晚上9時,聯合汪精衛和西山會議派諸元老,在北平成立了國民政府,這就是所謂的“四九小朝廷”。但是九九不久久,閻錫山的老大也做不了多長時間了,曆史可不會因為你選擇了久久的諧音就對該政府另眼看待,一個沒有軍事勝利作為保障的匆忙組建的政府隻可能是個玩笑。這就相當於當年吳三桂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宣布登基稱帝,不過就是最後的瘋狂,根本沒有實際意義。在該朝廷成立之日起,反蔣同盟就已經對外宣告了自己的失敗。當然,失敗有名也得有實,反蔣同盟中尚有西北軍頑強抵抗,不過這種抵抗將因為老蔣打出那張底牌而宣告終結,那麼,這張底牌到底是什麼呢?
致命底牌
民國在北伐未幾就又重啟戰端,在經曆了蔣桂和蔣馮的前哨戰之後,老蔣與異己勢力的決戰終於打響,整個民國在經曆了以亂戰為標誌的北洋時代之後並沒有立即走向和平,相反,本次中原大戰的規模甚至超過了民國此前的曆次戰事。在中國曆史上,從來都是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隻要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那麼戰事就依然還會繼續,目前的民國即是如此,老蔣雖為名義領袖,但是政不出東南五省,國民黨內依然山頭林立,群雄紛爭,試問,如此局麵又怎會有和平?
大亂方有大治,譬如治病救人,需得將病人毒素全部激發,才有望徹底除去痼疾,當時的民國要迎來和平,就必然出現中原大戰這樣的戲劇衝突。亂世之中,需得有個鐵腕人物來結束一切紛爭,至少在目前看來,蔣中正仍然是最有希望結束中國亂局的那個,不幸的是,他似乎很不討巧,中原大戰本是他收拾亂局的標誌性事件,最後卻被曆史評價為軍閥混戰的產物。事實上,所謂軍閥混戰又豈是為戰而戰?恰恰相反,中原大戰看似軍閥混戰,實際上其價值正在於為不戰而戰。
戰鬥是亂世之中政客的宿命,而苦難同樣是亂世之中民眾的命運,因為亂世這個稱謂本身就意味著這些東西,要想真正結束亂世,需得打出個黎明。曆史總是會在某個節點賦予一些人特殊的使命,就比如如今的蔣中正,他具備了削平國民黨各山頭的條件,他有可能將民國導向一個更為明朗的局麵,因此他就必須承擔起曆史賦予的責任。由亂而治,這本就是中國曆史的主旋律。
中原大戰進行到此,老蔣已經讓人看到了民國實現實質性統一的曙光,最起碼反蔣勢力在經曆此戰之後必定會元氣大傷,甚至一蹶不振,現在唯一的問題僅僅是如何將優勢化為勝勢,並將勝利裝進口袋。優勢是毫無疑問的,在南方,桂係在實力折損過半的形勢下狼狽地退回廣西,而在北方,閻錫山已經將自己的部隊通通拉到了後方,而唯一在進行著頑強抗爭的隻有隴海線上孤軍奮戰的馮玉祥。但是,以老蔣的能力,要在短期內便結束這場規模空前的統一戰爭也並不容易,閻錫山雖然怯戰,但實力未損,馮玉祥雖境況不佳,但困獸猶鬥,要想全盤收拾局麵雖然談不上曠日持久,至少也得花些時日。因此,如果這出四國大戰的好戲繼續如此下去,可能老百姓還得再忍耐些時日,但是,不管是劣勢的反蔣同盟還是優勢的老蔣都不滿足於現今的局麵,他們同時將目光對準了一個人。
他就是我們許久沒有提到的東北少主張學良。奉係這個稱謂雖然伴隨著東北易幟已經永遠成了曆史,但是東北軍卻依然是股不小的勢力,尤其是在如今中原大戰的局麵下,張學良的態度將決定民國的走勢。張學良在易幟之後便緊守門戶,不問外事,所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清理門戶,除掉了楊宇霆,而對於老蔣與其他幾派勢力的紛爭,他始終未置一詞,一副自掃門前雪的架勢。而如今,他再想繼續沉默已然不太可能,因為全民國的政客和百姓都在等著這位少帥為本次大戰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