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助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複雜綜合體,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為政治與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政治建設的目標則集中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建設,為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設則通過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沒有先進文化的建設,就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而言,陳獨秀認為其影響是巨大的,“一種學說,可以產生一種社會;一種社會,亦產生一種學說。影響複雜,隨時變遷。其變遷愈複雜而期間愈速者,其進化之程度乃愈高。”。他在這裏強調了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並指出了文化變遷與社會變遷具有一致性,一方麵兩者均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另一方麵進化程度高的文化也必然促進社會的高度進化。他指出,封建社會有著相應的封建文化,其文化思想為封建製度的鞏固充當強有力的工具;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也發揮著同樣的作用。因此,陳獨秀又認為“國家現象,往往隨學說而轉移”,正確的學說理論能夠對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而“悖謬的學說”則會產生消極影響。陳獨秀的這一觀點,也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相吻合,對於我們加強和諧社會的文化建設,培育新時期全社會的共同理想,為社會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有著積極意義。
就文化對經濟的作用而言,陳獨秀認為經濟發展絕不能離開文化的支持。“現代生活,以經濟為命脈,而個人獨立主義,乃為經濟學生產之大則,其影響遂及於倫理學。故現代倫理學上之個人人格獨立,與經濟學上之個人財產獨立,互相證明,其說遂不可搖動;而社會風紀,物質文明,因此大進。”在陳獨秀看來,作為文化思想表現形式之一的現代倫理學,與現代經濟理論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共生的相互印證的關係,它從論證個人的人格獨立和財產獨立的角度出發,為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盡管陳獨秀所關注的現代倫理學和現代經濟學均屬於西方文化的範疇,但也應承認,沒有西方文化對人的獨立與自由的謳歌和對個人追求經濟利益的合理化論證,西方社會同樣會因人的積極性的喪失而失去發展活力。由於社會主義社會對人的自由發展的強調遠甚於資本主義社會,所以,陳獨秀以西方文化對經濟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來強調文化建設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仍然有著很強的說服力。
就文化對政治的影響而論,陳獨秀認為中國政治革命之所以失敗,與缺乏思想上的革命緊密相關,由於“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汙深積”,因此,要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盤踞於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陳獨秀所得出的落後的文化思想對政治影響之大,可以使政治革命毫無成效的結論,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要保障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取得積極的成果,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陳獨秀的文化改造思想強調了文化給社會經濟、政治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文化的社會功能,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從而加快先進文化建設的步伐,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和諧發展。
其次,有助於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各項事業的發展。陳獨秀認為,新時代的道德要將小範圍的家庭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文學、美術、音樂等表現人類情感的學科應該展現出人類崇高理想的價值,而新文化本身則應該為社會凝聚力的提高、公共責任意識的增強、社會創新精神的發揚貢獻力量,最終則應對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產生積極影響。而當代社會的文化發展的目的,則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提供智力支持。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大力推進文化體製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積極探索新方法,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優先發展科學和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將陳獨秀的文化思想和當代社會的文化建設思想進行比較後,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點,這些共同點既體現在文化建設目標的一致上,又體現在文化建設具體內容的相似上,而其中最關鍵的還在於兩者文化建設的目的,均著眼於為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再次,有助於和諧社會人的全麵發展目標的實現。文化直接關注的是人的行為、人的生活、人的價值,人的完善則是文化的最高原則。陳獨秀對人的全麵發展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發起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就是要掀起一場思想革命,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培養人的獨立人格、愛國情懷、創新意識、實踐精神,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陳獨秀認為,文化建設應該以促進人的自由與幸福為出發點,他讚賞西方文化對人權的尊重:“舉一切倫理、道德、政治、法律,社會之所向往,國家之所祈求,擁護個人之自由權利與幸福而已。”這種文化使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公民意識,並以保障言論自由的方式促進了人個性的發展。因此,他希望建立科學與人權並重的新文化,促進國民獨立人格的形成與科學精神的發展,進而脫離蒙昧與淺化的境域。而具有新時代精神的國民則應該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因為“人類生活之特色,乃在創造文明耳”。他號召青年人學習馬克思注重實踐的精神,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增長知識,提高創新能力,推動社會革命向前發展。而社會革命的最終目的則是為了建立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社會主義國家。陳獨秀特別重視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質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強調教育一定要克服形式主義,強化與社會的聯係,轉變教育思想,以學生為本,為社會培養大量“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全麵發展的新型國民。他認為隻有具備勤、儉、廉、潔、誠、信的道德品質的新型國民,才能成為一個立場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陳獨秀的上述文化思想,與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理論有著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就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目的而言,在於通過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麵發展;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人全麵發展的要求而言,是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就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方向而言,是要通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密切與社會實際的聯係,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四有新人。可以認為,陳獨秀對文化發展的目的、人全麵發展的內涵、教育發展方向的看法,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要求之間有著不少相通之處,兩者之間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