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袁世凱是什麼玩意兒,怎麼梁啟超這等人物能看上他呢?史書不說了嗎?袁世凱其人無信無義,篡奪革命,賣國求榮,帝製遺醜,整個一渣滓敗類啊!其實,袁世凱在民國早年那也是形象氣質頗佳的,還被譽為中國的華盛頓,好些個社會名流、愛國誌士都認為袁世凱這樣的政治強人將是中國迎來新生的關鍵,梁啟超看上袁世凱,當然再正常不過。
當然了,袁世凱這位被寄予厚望的政治強人也沒有把興國安邦放在第一位,他放在第一位的是爭權。蔡鍔一開始是支持袁世凱爭權的——要救國可不得先有權嗎?蔡鍔既然看上了袁世凱,自然就一切往好的方麵想:袁世凱要爭權,蔡鍔就認為他是不想有掣肘,想大張旗鼓地幹。袁世凱說要定都北京,蔡鍔認為袁世凱說的有道理,蒙古成天鬧騰說要獨立,北方又不消停,可不得定都北京嗎?孫中山、黃興之流為一己私利,罔顧國計民生,實不可取。接著又是組閣,袁世凱得了便宜,革命黨憤憤不平,陳其美和黃興甚至不願履任,蔡鍔又覺得革命黨全無為國為公之念,一心隻想升官發財。革命黨搬出了個《臨時約法》,要搞責任內閣——就是總理掌實權,大總統當擺設,蔡鍔又覺得革命黨太事兒。
毫無疑問,蔡鍔將他救國救民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袁世凱身上。當然,與此同時,擁袁派蔡鍔也不免用盡一切手段為袁世凱助臂——他借助自己的威望,握緊雲南權柄,大力支持唐繼堯督黔,廣泛聯絡西南各省。所有一切,目的隻有一個——看好西南這個場子,讓袁宮保省心。好些地方軍閥擁袁是在搞投機,其目的是討好袁世凱,能順帶撈點政治實惠。但是,不得不說,蔡鍔不是這號人,他之所以擁護袁世凱,是真心實意地希望袁世凱能讓苦難的中國走出泥淖,在摧毀清朝的舊世界後,造出一個新世界。
情人眼裏出西施,蔡鍔既然看上了袁世凱,自然認為袁世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當然的,所有舉動蔡鍔都能為其找出合理性。但是,合理不合理,並不是蔡鍔想出來的——而能不能造出一個新世界,同樣也不是蔡鍔所能決定的。
我本將心向明月
蔡鍔是真正的愛國者,而他支持袁世凱,也正是愛國的表現。中國曆史上,但凡王朝更替,政權交接,都少不了一段漫長的亂世,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從統一邁向統一,而一旦運氣不好,那就是從統一走向分裂。所謂革命,主旨是摧毀一個矛盾積累到無法調和的舊秩序。但是,有破也得有立,把舊房子拆了,就得建個新房子。而在中國曆史的大多數階段,這個新房子的圖紙是現成的,略加休整就能重新再用。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清廷被革命了之後,就沒有現成新秩序的圖紙了。民國的特殊之處在於,在革命的同時,還有一個以前從未遇到的新問題——現代化。中國再也不是天朝大國了,而今隻不過是個隨便哪個小破國開艘軍艦耀武揚威一番就能撈一筆回去的魚腩。蔡鍔留過學,見過世麵,最明白這裏麵的苦楚,所以,他的一腔抱負不在於革命,而在於建設。
清廷腐朽,固然是必須革命的,但是革命黨的能耐也不過就是如此了,甚至,這場革命到底是誰革了誰的命,還有可探討的餘地——沒有袁世凱居中折衝,以革命黨的實力,真能武昌首難之後天下就傳檄而定?蔡鍔對革命黨當然了解得很,也明白這幫人能耐也有限,要把中國的複興任務壓在這幫人肩上,那是水中撈月,除了看個景兒,啥都摸不著。蔡鍔希望清廷被推翻之後,中國能馬上步入正軌,開始強國之路——而在當時的局麵下,除了袁世凱,根本沒有第二人選。袁世凱是個強人,有實力,有資曆,各方麵都買他幾分麵子,也隻有他才有希望在這樣的局麵下引領中國前進。
蔡鍔自然是希望民國太太平平的,各方麵團結一致聽袁宮保發號施令,所謂家和萬事興,隻要有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那何事不可為?何事不能為?可惜的是,南北和談以來形成的政治局麵離穩定還差了十萬八千裏,革命黨人革了那麼多年的命,到頭來好處讓袁世凱一個人拿了,心裏麵當然是十二分的不爽。剛成立的民國在一派和諧之下,卻是暗流湧動,隻要有一絲風吹草動,立刻就能演變成驚濤駭浪。宋教仁遇刺之後,民國潛伏著的矛盾就如噴流一樣激射而出。
蔡鍔當然是不希望亂,局麵越亂,離他的政治理想就越遠——大家夥都忙著爭權奪利了,誰還把民族複興放在心上?但是,事件的發展並不以蔡鍔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盡管當時甚至包括黃興在內都說要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刺宋案,但是早就按捺不住的孫中山哪管輿情如何。其實宋教仁跟孫中山的交情也就是平平,二人之間還時常有政見分歧,但是刺宋案不過是個由頭,孫中山也不過是想借題發揮,有了刺宋的題目,就有了孫中山的發揮,而在孫中山發揮之下,刺宋案就成了民國短暫和平的安魂曲,民國終於還是不可避免地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