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雲南篇(1)(3 / 3)

蔡鍔對刺宋案誰是誰非沒有任何興趣,他感興趣的隻不過是興國安邦,因此,對於孫中山挑起爭端,發動所謂二次革命,蔡鍔是一肚子的不滿,理所當然地,他也不可能給革命黨人什麼好臉子看。蔡鍔依然堅定地認為,袁世凱就是那位能給中國帶來根本性改變的政治強人,任何跟袁世凱唱反調的聲音,都是一些失意政客試圖引發混亂的陰謀。袁世凱這個名字對於如今的蔡鍔來講是一個虛化的政治符號,是個寄托了他所有政治理想的圖騰,他對袁世凱沒有直觀認識,但既然自己最敬重的老師梁啟超都看好袁世凱,那袁世凱能不是英雄豪傑嗎?

一個人一旦對某個人或某件事有了先入為主的判斷,那麼不管這個人或者這件事如何發展,他總能找到一些理由來佐證他的判斷,因為這個時候的人,是在為自己的判斷尋找有利的證據,而不是通過證據來作出判斷。很多曆史人物或者曆史事件之所以爭議很多,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很多人是帶著觀點來找證據的。當然,曆史的複雜性就在於,沒有哪個人或者哪件事是獨立存在的,人們總能找到符合他們要求的證據,隨之而來的就是永無止境的爭吵。蔡鍔如今就陷入了這樣一個思維陷阱,他一廂情願地將袁世凱當成能讓中國擺脫困境的救世主,於是,任何事情的發展在他眼裏隻不過是進一步佐證這個判斷的有力證據罷了。當然,要讓一個人改變其固有的看法,雖然難度很大,但並不是絕無可能,要讓蔡鍔改變對袁世凱的看法,可能性還是有的,而且是袁世凱自己給的。

袁世凱一世梟雄,對任何人都不會有絕對的信任,對於蔡鍔這樣在西南軍界享有盛譽的人物,當然更是心存疑忌。政客的行事法則永遠是趨利避害,將危機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蔡鍔並不是袁世凱的親信,眼下能支持袁世凱,更多是受了梁啟超的影響,但是梁啟超也並不是袁世凱的鐵杆。所以,袁世凱思來想去,認為將蔡鍔留在雲南,實在是後患無窮。為防後患,隻能將蔡鍔調入京城,就近監視。袁世凱的做法從權謀的角度來講,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袁世凱此舉雖然很大程度上控製了蔡鍔,但也同時給蔡鍔一個擦亮眼睛、從直觀上來判斷袁世凱其人的機會。製人卻不能製心,袁世凱老謀深算,但他一定想不到正是此舉敲響了他的喪鍾。

二次革命後,蔡鍔被袁世凱調入京師,任職經界局督辦。蔡鍔對經濟當然是所知有限,他平生所學,最得意的就是軍事,平時他也時常跟蔣方震等人泡在一起,研究軍事理論,甚至還滿腔熱情地上書袁世凱,講述他對軍隊建設的建議。袁世凱當然忙得很,臨時大總統當得不過癮,就要當正式大總統,正式大總統掣肘太多,就要廢掉臨時約法,解散國會,控製內閣,甚至,慢慢地,袁世凱連終身製的大總統也當得不過癮了,他有了當皇帝的念頭。至於蔡鍔的那些個建議,袁世凱哪有那個閑情逸致來理睬?不過是敷衍兩句罷了。

對於袁世凱的爭權,蔡鍔初時也很淡然,他也認為一個政治人物手裏頭沒有權,定然也是辦不成事的。為了辦事,袁世凱要爭權,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不過,蔡鍔在京城待了將近兩年,袁世凱所做的似乎除了爭權,還是爭權,而且是永無止境地爭權,似乎除了爭權,他並沒有別的什麼興趣。蔡鍔越瞧越不是味兒,原本他心目中袁世凱“宏才偉略,眾望所歸”的形象正在逐漸崩塌,直至袁世凱手底下楊度、梁士詒之流居然搞起了籌安會、請願團,袁世凱甚至也明裏暗裏要求各地上折子勸進了,蔡鍔才終於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麵目。

蔡鍔並不反對袁世凱伸手要權,但是他所希望的是,袁世凱有了權之後興邦定國,複興民族。但是袁世凱呢?民國建立以來,袁世凱所做的、所想的,無一不是權,而且看起來袁世凱爭權,隻不過是為了滿足其個人的欲望罷了,又何曾將民族興亡放在心上?袁世凱本質上終究是個舊式人物,他的政治理想並不是像蔡鍔那樣要振興國家。當然,我們不能說他沒有這樣的想法,但即便有想法,也必定不如他享受萬人朝拜的虛榮感那麼強烈。蔡鍔從灰心,到失望,再到寒心,最後變成了憤怒,他無法理解一個見識過晚清屈辱的政治強人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他無法理解一個政治人物不想通過建萬世之功來光宗耀祖、留名青史,而卻想劍走偏鋒,通過稱帝來實現,他想不通!蔡鍔此刻的心境可以用句詩來概括: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嗚呼哀哉!

壯士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