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怎麼幹風險都不小,唐繼堯索性也懶得想了,讓別人拿主意吧——他決定跟著蔡鍔走。蔡鍔在西南軍界有資曆、有威望,各方麵都服他,願意給他麵子,他說怎麼幹,估計就得怎麼幹了——蔡鍔當然說要反,於是唐繼堯也就反了。蔡鍔入滇未幾,唐繼堯就在其寓所開了個會,議題自然是如何討袁。作了決定就不能再扭扭捏捏了,唐繼堯很聰明,能拿印象分的機會,堅決不放過。討論半天,蔡鍔和唐繼堯相互禮讓之後,計較已定,唐繼堯任中華民國雲南都督府都督兼護國軍第三軍總司令,留守雲南,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官,率部出征,並推李烈鈞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官兼籌餉局總辦。其出兵總方略是,第一軍北出四川,第二軍東進廣西,第三軍居中策應,以四川為戰略進攻的重點。1915年12月25日,各方聯合通電,宣布雲南獨立,護國之役就此發端。
蔡鍔壯士一怒,雲南以一隅之力,竟敢於跟袁世凱相峙,豪情是有了,但能不能成功,可就天知道了。袁世凱再不濟,也是個紙老虎,紙老虎也是老虎,至少有張能唬人的皮。當日二次革命,孫中山以國民黨一黨之力,數省之兵,照樣被袁世凱幹得找不著北,現如今蔡鍔名聲未必比孫中山大,實力未必比孫中山強,護國戰爭又能有幾分勝算呢?不過,護國戰爭是護國戰爭,二次革命是二次革命,雖然都是針對袁世凱,但畢竟相差甚遠。
人心隔肚皮
搞政治,光有一腔熱血、滿腹豪情自然是遠遠不夠的,政治始終是個現實的舞台,喊過鬧過之後,就得靜下來想想,這麼喊這麼鬧,有用嗎?如今蔡鍔滿腔激憤終成一紙宣言,討袁的號令業已呼出,但是,以雲南一隅之力扛袁世凱舉國之兵,又能勝算幾何?雖說對於蔡鍔來講,興師討袁、反對帝製,是件不論成敗都需勉力而為之事,但是,單純為了發泄憤懣,那也不是蔡鍔這樣成名已久的豪傑之士所為,蔡鍔既然打出了旗號,就必定有豎起大旗的成算。那麼,討袁的大旗憑什麼就能頂得住可能出現的狂風暴雨呢?
民國成立以來,跟袁世凱唱對台戲的,蔡鍔並不是第一人,而這個第一人,聲名顯赫,形象好,氣質佳,經過史書塗脂抹粉一番,那真是超凡入聖,無可言表,此人便是孫中山。孫中山如此人物,又能說會道,到頭來卻被袁世凱逼得搞獨裁——二次革命之後,孫中山深感手裏無權,底下不從,於是成立了個要別人摁指印表忠心的中華革命黨。大家想,孫中山這點名聲是靠什麼攢下來的?還不是靠他平日裏自我標榜自己如何為了民主奮鬥?能讓孫中山把清名令譽拋一邊,不顧元老反對,耆宿寒心,毅然決然撕下假麵,高喊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袁世凱送給孫中山的這場敗仗有多牛?既然孫中山這樣心理承受能力堪稱中國曆史TOP3的人都因與袁世凱一戰而搞得精神錯亂,那麼,蔡鍔憑什麼跟袁世凱玩?
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一樣,都是以弱敵強,對手都是袁世凱,但是兩者有個本質區別,前者稱為反袁,而後者則為討袁。反袁是意氣之爭,而討袁則是道義之爭——二次革命不過是孫中山借著刺宋案的由頭主動挑起的紛爭,實際國民黨內部意見並不統一,全國輿論也是司法解決的呼聲占據上風。但是護國戰爭不一樣,袁世凱稱帝,雖不少人或迫於其威勢,或有求於人,不願公開反對,但稱帝本身就把袁世凱推向了漩渦中心。二次革命是孫中山在製造混亂,而護國戰爭中製造混亂的,卻是袁世凱。
中國曆史上稱帝的何止百千,雖有勝有敗,但從道義上衡量此事的,卻隻有袁世凱一家。有人說,這是因為民國了,老百姓活明白了,有尊嚴了,不願意磕頭朝拜當奴才了,其實老百姓懂啥,向誰背誰還不是人雲亦雲?中國老百姓要有這思想覺悟,革命黨的革命也不至於搞個半生不熟了,孫中山反清那陣也不用被清廷奚落為孫大炮了。其實,老百姓願不願意袁世凱當皇帝,這本無關緊要——就算不願意,他們能怎麼著?老百姓嘛,誰當權執政還不是一樣過日子?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其實,所謂的道義不過是個幌子,當然有人為了道義,但大部分人恐怕還是掛著道義的羊頭,賣著私意的狗肉罷了。
反對袁世凱的,比如說革命黨,即便袁世凱不稱帝,他們還不照樣反對?隻不過是袁世凱稱帝了,他們像是捏著把柄了,師出有名了,實際稱不稱帝跟他們反不反袁又有什麼關係呢?有人說袁世凱解散國會了,破壞約法了,他逆曆史潮流而動了。袁世凱固然不是東西,但國民黨議員就都是好貨了?國民黨這個組織大家也明白,是由同盟會脫胎而來,其中還加入了不少小組織,同盟會怎麼回事大家想必都有點概念,那叫一個龍蛇混雜、良莠不齊,現如今國民黨比同盟會還駁雜,那國民黨的這些議員就能保證是愛國誌士?再者說,什麼叫曆史潮流?當年小日本曆經倒幕運動,回歸帝製,一樣迅速做大做強,那人家搞帝製也逆曆史潮流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