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征川夢(7)(1 / 3)

滇係通過武力征服達到了頂峰,與之同時顧品珍的實力也達到了頂峰,而當四川丟失之後,顧品珍跟唐繼堯潛在的權利衝突就爆發了出來——顧品珍敢於鋌而走險,必然是以不俗的實力作為後盾。四鎮倒唐雖然與顧品珍造反不盡相同,但細究起來,大同小異,隻不過這次是唐繼堯為了避免出現外戰失利部將作亂的情形,而主動采取預防措施。但是,唐繼堯下手不夠狠,事情沒有做絕,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終釀成激變。這次眼看就要出現的四師降龍事件,背景與先前並無二致,外戰失利,主公收權,部將不憤,終至激變。

武力是把雙刃劍,在擊敗對手的同時也在培養對手,如果不能有效克製,這把雙刃劍就會反噬自身。唐繼堯兩次遭遇大變,兩次被逐,自然是舉措失當之故——顧品珍之事緣其年輕氣盛,威厚而恩薄;四鎮之事則因其先急功冒進,爾後處事不謹,平亂無方。那麼,龍雲在這個問題處理得又如何呢?顯然,龍雲的第一步就走得有問題,他激化了四個師長(盧漢、朱旭、張鳳春、張衝)跟他的矛盾,以致四師長以“清君側”為名,於1931年3月10日發電倒龍。

然而錯誤到此為止,龍雲的危機應變能力著實令人歎為觀止。在得知事態緊急後,龍雲以掃墓為名,離開昆明前往昭通——當然,他不能真去昭通,隻是躲到了尋甸羊街避風頭。自此,此事已與四鎮倒唐有了質的不同——處於風暴中心的龍雲安然無恙,這就埋下了一個伏筆。接下來更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四個師長驅逐龍雲之後,首先想的居然不是斬草除根,而是直接開始討論由誰取而代之。結果明擺著的,四個人戰功、資曆都差不多,都認為自己夠格,結果當然是談崩了;談崩了也就罷了,四個人鬧到後來,居然提出重新把龍雲請回來——更奇妙的是,這個提議得到了一致通過。然後躲風頭的龍雲居然就被四個師長請了回來,而龍雲回來後,直接以以下犯上為名,將四個師長扣押起來,然後廢師改旅,裁撤各師番號!不過不久之後,龍雲總算氣消了,準備釋放四個師長——當然軍權基本是被削奪了。按說到這份上,他們應該都認小服軟了,但還就有硬茬子,張鳳春就當眾頂撞龍雲,表示對廢師改旅的政策不服,而龍雲也不含糊,當麵賞了一記耳光,然後將其繼續關押,直至抗戰爆發。

對於此事匪夷所思四字都不足道其萬一。奇一:四師長倒龍之時,居然沒有發個討伐檄文,將龍雲罵個狗血淋頭,而竟然是以清君側為名。奇二:在龍雲出走之後,四師長居然沒想將其趕盡殺絕,以免後患,而是直接開始討論善後。奇三:四師長沒談攏之後,居然在明知道會倒黴的情況,又請回了龍雲。這些跟尋常政變大相徑庭的地方暗示了些什麼呢?其實,這一切隻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龍雲完全控製了滇係,他有威信——四師長不敢口出惡言,脫逃之後不予尾追,爭執不下又將其重新迎回,他也懂得擺弄平衡——四師長資曆戰功相若,竟至不分伯仲。

以下犯上的戲碼在滇係已經是第三次出現,這次是徹底的舊瓶新酒——龍雲確實不如唐繼堯霸氣,但是他有比唐繼堯強的地方——馭下之術,而這對一個政客而言,則比豪情壯誌重要得多。

不防是防

龍雲混過幫派,政客該有的心路算計,他都有,甚至,他比很多正道出身的政客更懂得籠絡人心。以四師降龍一事而論,四個師長雖然造反,但口號卻是清君側,不敢說龍雲的一句不敬之辭——照一般邏輯,都已然豁出去了,還不罵個痛快?四個師長沒有罵娘,這說明了什麼呢?四個師長吵完、鬧完之後,明知道要倒黴,但還是把龍雲請了回來,這又說明了什麼呢?張鳳春對龍雲不滿,龍雲賞給他的卻是一記耳光,這還說明了什麼呢?一切都說明,平日裏的龍雲實際就是個江湖大哥,講義氣,明事理,擺規矩,把一眾手下訓得服服帖帖,甚至連造反都不願惡言相向。更妙的是,平日裏龍雲一碗水端平的好大哥麵目其實卻是為了搞平衡,以防不測——當然,有福大家享的情況下,沒人會以此為忤。正是如此,龍雲才能在被胡若愚生擒的情況下靠手下挽回敗局,才能在部將造反的情況下有驚無險——看起來偶然的事情,其實不正蘊涵著這樣的必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