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雲最終成功完成了廢師改旅的計劃,同樣,在他手底下,滇係成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模範派係。龍雲緊守門戶,隻是加強自己對滇係的控製,而對外事不聞不問——除非惹到他身上來,盡管日子如清湯淡水,但也平穩異常。雲南百姓在這麼個省主席的治下,倒也著實過了幾年安生日子——不打仗,最受惠的其實就是百姓。中間當然也是小有波折,比如1935年年初紅軍在江西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之後輾轉川黔滇,實施大範圍戰略轉移——就是長征,既然紅軍到了雲南地麵上,龍雲當然少不得要管一管。
龍雲不願意招惹是非,對於紅軍的態度,一如既往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道上規矩,買路錢就不用了,你要是隻想從這裏過路,我也不難為你,但是你要想在這裏生根,那就隻能對不起了——紅軍當然隻想過路,於是龍雲也同樣不予為難。當然了,表麵上龍雲還是要擺出一副全力剿共的架勢——在老蔣麵前,總是要裝裝樣子的。但是,實際在龍雲心裏頭,巴不得一槍不放,讓紅軍趕緊離開了事,本來滇係跟紅軍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犯不著結下什麼仇怨。因此,龍雲兵也派了,人也追了,但不過是走個場麵,跟紅軍真刀真槍幹,對他有什麼好處?不過,龍雲確實會做人,在老蔣差點被紅軍圍困貴陽之時,他的參謀長孫渡就率滇軍忙著護駕了,也正因為此,老蔣對龍雲的表現還是大加讚賞。
相比較紅軍,其實龍雲更加防備的是中央軍,在雲南軍情危急的時刻,龍雲兩次拒絕中央軍入滇——當然,是婉拒。老蔣追擊紅軍,表麵上看是剿共,實際是打算趁著這當口解決西南問題。貴州的王家烈和四川的劉湘都中了飛刀,王家烈最慘,直接兵權被擼,都城被占,而劉湘雖然千防萬防,卻還是不免被蔣介石玩了出政治安川,但是龍雲的雲南為什麼沒事呢?還是那句話,龍雲會做人。他從不會當麵忤逆老蔣,老蔣讓幹什麼,甭管他願不願意,一定出人出力——中原大戰,他就出兵入桂了。此次追擊紅軍,龍雲也派兵追擊去了。甭管他到底打了幾仗,抬手不打笑臉人,龍雲籬笆紮得牢,表麵又是一團和氣,老蔣縱使想發飆,但也找不到理由不是?
後來1936年紅二方麵軍路過雲南長征,更加顯出了龍雲的精明。跟前次一樣,老蔣再次命令龍雲“剿匪”,按道理說湊合打一打也就行了,但是,上將蕭克卻多此一舉,寫信給孫渡,說要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碰上這事,龍雲怎麼辦呢?蕭克說咱別打,犯不上的,龍雲也知道別打,但你都寫了信了,還怎麼不打?龍雲要是不拿出點幹貨出來,老蔣會怎麼看他?所以說,蕭克上將聰明反被聰明誤,越說別打越是會被打,你賴著人家龍雲嗎?於是,孫渡還真就跟紅二方麵軍玩了點真格的,沒辦法,必須要向老蔣表明態度,站隊問題,馬虎不得。
龍雲的法子當然是對的,他對老蔣百依百順,老蔣就不能對他怎麼著,不出點什麼事,雲南就是他龍雲的。有些自作聰明的,比如貴州王家烈他媳婦萬淑芬跟粵桂簽了共保互助的條約,當然要說也沒錯,老蔣是不可靠,得防一手。但是,老蔣這個檔次的,你防得了嗎?龍雲就聰明多了,知道再怎麼著都鐵定不是老蔣的敵手,既然如此,那就當孫子當到底,當到老蔣都不好意思對他下手。當小是一門絕大的學問,很多政客不明白這個道理,硬是喜歡充能耐,老覺得得陰陽兩手,順一手,防一手。但是,對待大人物,最好的防備方式其實就是順,道理很簡單,你根本防不了,既然防不了,為何不順到底?當然了,當政客的,都有思維慣性,都認為要不打無準備之仗,都認為不能把寶壓在一家,都認為要狡兔三窟。一般情況下,這麼想並沒有錯,但是凡事總有例外,在強弱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防備往往是徒勞無益甚至有害的,比如王家烈最後被老蔣拿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作聰明,想要防備老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