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烈很頭疼,大概也察覺到自己大限已到,但是如今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王家烈一開始搞不清紅軍的意圖,但是人家帶著槍杆子進來,必然也不是要跟他友好相處的,所以少不得就得打上一仗——當然邊打還得邊看,如果紅軍隻想借道,那就幹脆念句阿彌陀佛,送佛送到西得了。很快王家烈就發現紅軍似乎意不在黔,隻是想渡烏江,於是幹脆就跟猶國才一道率軍回了貴州——現在這倆成了一根繩上的螞蚱,舊怨且不提,先聯合保住貴州一畝三分地要緊。紅軍的戰鬥力自然遠甚貴州這些雙槍兵,1935年1月就擊潰侯之旦,占了遵義。
紅軍進了遵義,而老蔣的追擊部隊則在薛嶽的領導下進了貴陽。薛嶽的這股部隊比紅軍還不客氣,上來就給了王家烈顏色,直接以剿共為名接管了貴陽城防,王家烈如今想進出都得接受人家盤查了。緊接著,老蔣給王家烈出了道選擇題,要麼就當省主席,放棄軍長之職,要麼就當軍長,放棄省主席的位子,這哪是道選擇題,這在王家烈眼裏就是杯毒酒啊。但是毒酒也得喝了,兩權相較取其輕,他決定留下兵權。那好,老蔣說了,既然是軍人,就上戰場吧,剿共去吧。
王家烈眼見著貴陽待不下去,隻得去遵義落腳——當時紅軍已經離開遵義北上,準備渡江了。倒黴的王家烈怕啥來啥,紅軍的預定計劃實施得不順利,老蔣在江邊擺下重兵,預備甕中捉鱉。紅軍一看不能白白送命,便再渡赤水,沒多久殺回了遵義。王家烈想著打不過我逃總行了吧,結果逃也不能好好逃,逃半道上居然碰上了薛嶽部將吳奇偉。王家烈又被幹了個稀裏嘩啦,無奈逃亡黔西,正好遇上滇軍將領孫渡,他讓孫渡幫忙傳個話,讓龍雲給個麵兒,撥塊地給他,救救他的命。
王家烈戰戰不過,逃逃不好,倒黴到了家,這時候老蔣則進一步收編了貴州兵馬,改編了侯之旦武裝,全麵控製了貴陽,沒多久幹脆自己飛過來了,想要親自坐鎮,解決王家烈。王家烈求觀音告菩薩,總算老蔣念在他還沒完全倒台,給了條生路,就是不殺他,逼他。先是撤了他的餉,後是買了他的人,王家烈一看自己完全被人捏到了手心裏,也想留條性命,一天連發四令,表示願意下野。老蔣也不含糊,給了他個參議的空銜,讓他離開貴州。王家烈一看能保條命,趕緊不帶回頭地溜到了漢口,離開了貴州這片是非之地。
王家烈被老蔣強行奪職,宣告了黔係軍閥的徹底解體,桐梓係成了永遠的回憶。黔係軍閥互相鬥了那麼多年,鬥到最後,也沒個人能一統江山,王文華趕走劉顯世,卻便宜了袁祖銘;袁祖銘跟滇係談判和平接收,卻便宜了周西成;李燊入黔驅周,便宜了王家烈;而王家烈跟桐梓舊將鬥了兩年,最後還是便宜了蔣介石。這或許就是地方軍閥的宿命,或者說,他們終究跳不出這個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