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四川篇(1)(2 / 3)

一個省出了兩個軍政府,以中國人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路子,自然就得有個正統,革命黨人自然認為自己創立的重慶軍政府是正統,並對成都公開打擂台頗是不憤,也就有了西征的念頭。結果還沒等重慶方麵發兵,成都方麵就自己出了問題,立憲派控製不住局麵,尤其軍隊不服從,在12月8日,蒲殿俊和朱慶瀾正在東校場閱兵,軍隊突然嘩變,這倆猝不及防,居然就腳底抹油,於是,成都就亂了。正、副都督都開溜了,成都也得有個管事的,於是軍政部部長尹昌衡挺身而出,跑到城外,找了軍隊,彈壓了這次叛亂。尹昌衡平亂有功,因而接任都督之職,而尹昌衡也比那倆開溜的有手段,略施手腕,穩定了局麵。

尹昌衡是士官生,為人豪爽仗義,喜歡結交袍哥,有些江湖氣,他上台後主要幹了兩件事,一是重組軍政府,將原先被排擠在外的革命黨人吸納其中,為統一四川作準備;二是捕殺趙爾豐。趙爾豐之所以跟立憲派妥協後不離開成都,顯然是不甘心失敗,他也一直借著成都內亂的機會在搞小動作,想要東山再起。尹昌衡意識到留著趙爾豐是個禍害,於是先下手為強,捕殺趙爾豐。趙爾豐一死,川渝震動,都明白了尹昌衡是個鐵腕人物,招惹不得,於是也就樹立了權威。與之同時,尹昌衡也在尋求與重慶方麵的和解,由於成都軍政府的開放態度,重慶方麵對其敵意銳減,也就有了和談的基礎。1912年1月,雙方達成了一致,兩個政府合並,重慶方麵承認成都軍政府的正統地位,而成都方麵也抬高了重慶地位,在重慶設鎮撫府,最終尹昌衡任都督,張培爵為副,夏之時任重慶鎮撫總長。

軍閥軍閥,有軍有地謂之閥,因此,要控製川係將來的發展,就得從軍隊著手。就在4月,尹昌衡整編了川軍5個師,各師頭腦分別為第一師師長周駿,第二師師長彭光烈,第三師師長孫兆鸞,第四師師長劉存厚,第五師師長熊克武。以後四川不管亂成啥樣,那些大佬也不可能出了這五個師的圈兒。

滇黔入主

在川軍這五個師當中,最特別的是熊克武師,其他四個師的首腦都是四川武備學堂畢業,根正苗紅的四川地方派,而熊克武不屬於這個主流的武備軍係,是同盟會出身。地方派自有其獨特的行事邏輯,他們沒有確定的政治傾向,基本是誰嗓門大聽誰的,牆頭草,隨風倒。而熊克武不一樣,他是革命黨人,他的部眾也基本都是革命黨,因此,不管外麵風向如何,他都是走一個方向——不管頂風還是順風。因此,如今四川要出事,焦點人物就必定是熊克武,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果然,不久之後由於刺宋案發,熊克武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當然出了這麼大事,要表態也還輪不著熊克武,怎麼也得是老大先發話,但現在問題是,原先的老大尹昌衡前一陣去西藏平亂,這陣還待在川西沒回來;而袁世凱則怕尹昌衡跟革命黨一個鼻孔出氣,直接任命了軍政部部長胡景伊當都督。胡景伊是尹昌衡一手提拔起來的,都是武備係出身,不過從軍界地位來講,尹昌衡還是要壓胡景伊一頭,如今胡景伊跟袁世凱沆瀣一氣,革命黨人自然是得先找尹昌衡回來。尹昌衡倒是在7月初回來了,而搶了他位置的胡景伊自知無顏相見,選擇避讓,但尹昌衡反複權衡,最後還是覺得反袁沒戲,最後讓袁世凱一催,又在7月底回去了。革命黨人原本對尹昌衡寄予厚望,認為他加入了國民黨,理應扛起反袁的大旗,沒想到尹昌衡其實是個中間派,對中央的紛爭一點興趣沒有,既不想得罪袁世凱,又不想得罪孫中山,幹脆選擇不聞不問,回川西躲事去了。尹昌衡這一躲,自然革命黨的全部希望就在熊克武身上了,所以,熊克武就被逼上了梁山。

熊克武剛開始也對反袁心有惴惴,一方麵外省的反袁形勢很不利,二次革命已逞崩盤之象;另一方麵省內胡景伊手握四個師,眼見就是袁世凱的人,熊克武隻要有動作,就會馬上遭遇圍攻。但是,熊克武就算自己拿不定主意,別人也會幫他拿主意,胡景伊就對他很不放心,就想先下手為強,意圖編遣他的第五師,胡景伊心懷鬼胎,而第五師部眾則是群情激憤,要求熊克武盡速起兵,熊克武被一內一外這麼一逼,也覺得不管是死是活,反袁是必須的了。於是,就在其他省份的亂子幾乎被袁世凱全麵彈壓之際,重慶才後知後覺地舉起了反袁大旗。

熊克武麵臨的形勢叫十麵埋伏,不但省內有四個師瞄著他,袁世凱還分別命令鄂督黎元洪、陝督張鳳翽、滇督蔡鍔、黔督唐繼堯派兵合攻重慶。熊克武才多少兵力,哪經得起被人這麼圍毆,於是三板斧一打完,形勢急轉直下,熊克武也就將將撿了條命罷了。熊克武遭遇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了,想必也習慣了,當年反清比這還慘,這次好歹還能有個三板斧,以前反清起義能正常發動就已經求之不得了。熊克武在反清時期是亂黨,別人是官兵,這回民國了,沒想到他又成了亂黨,又遭遇了官兵圍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