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四川篇(2)(1 / 3)

四川人民的革命意誌最堅定,革命性也很徹底,其他省份反清也就是跟風做樣子,隻有四川人民反清那是實打實地幹,不玩虛頭。四川人之所以勇於革命,那是因為袍哥組織遍地開花,各地都有人挑頭造反。俗話說,亂拳打死老師傅,清廷疲弱,但要對付零星的造反派還是綽綽有餘,而碰上四川這樣一擁而上的,就左支右絀了。也正因為革命時期是一擁而上,而不是一呼百應,所以四川革命完了之後,這個老大就頗是難產,俗話說大破大立,但是四川破是破得很大,但要立起來著實不容易。袍哥鼓動會眾造反確實很有一套,呼呼啦啦就能攢一票人,最起碼聲勢就先起來了。但是,造反隻是手段,理亂才是目的,在這點上,一是袍哥各堂口比較分散,各地號令難以統一,再一個袍哥畢竟也是黑社會,難登大雅之堂,因此能破不能立。袍哥雖然自己沒能力在打破舊世界之後再造新世界,但是別人要在四川哪怕隻是站穩腳跟,卻不得不倚仗袍哥,一個政治人物,反倒要去拜會黑社會,那大家說,這白道都被黑道擺布了,不就本末倒置了嗎?袍哥控製四川基層,以致政府律令難行,權威不立,政府的社會控製力空前薄弱,一個弱勢的政府還會有強勢的領導者?

當年尹昌衡剛上位的時候,就覺得要擺平四川各方麵關係,就得跟袍哥搞好關係,一度還大張旗鼓地將官府衙門搞成了堂口香會,甚至隔三差五還去碼頭拜客,上行下效,四川一度但知有袍哥,不知有政府。後來因為實在不像話,鄰省通電譏諷四川軍政府為袍哥政府,尹昌衡才知影響不好,下令取締袍哥,但也隻是表麵文章,實際上人情往來還是該咋的咋的。尹昌衡一省之尊,卻不顧個人形象、外界觀瞻,公然跟袍哥套近乎,這也足見袍哥能量之強。

黑道壓倒白道,這是四川強勢人物難產的重要因素,而四川天府之國在西南的優越地位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西南這幾個省,說白了,就四川有些油水,地理條件又是得天獨厚,進可攻退可守,因此,不管是袁世凱要稱帝,還是護國軍要討袁,乃至孫中山要喊護法,段祺瑞要統一,四川都是西南方麵競逐的核心地帶。北洋每次要跟南方較勁,都會先在四川搞動作,比如袁世凱彈壓二次革命之時廢黜尹昌衡,另立胡景伊;又比如袁世凱在稱帝之前調離胡景伊,遣往陳宦;乃至段祺瑞先後委任周道剛和吳光新。總而言之,隻要他們想有些政治行動,就會提前在四川換馬,這也導致四川都督走馬燈一樣地換。都督換位頻繁,也就導致不說能不能穩定局麵,即便是站穩腳跟也非常困難。

北洋在四川鬧,南方同樣也在四川鬧。孫中山當時沒啥實力,在四川行動得倚仗滇係,而滇係包括其小弟黔係,向來都是能撈多少撈多少的料,除了激怒四川地方派,引發矛盾,似乎也沒別的能耐。就說這羅佩金和戴勘吧,為什麼劉存厚會跟羅佩金鬧翻?說到底還不是因為他強滇弱川的戰略方針所致?他到四川來根本沒想著要治理,就是當強盜來的。當強盜也罷了,羅佩金愣是不想給地方派一點活路,滇軍不斷擴充,卻要開會把川軍編遣了,那川軍能不鬧嗎?戴勘也不是啥好料,也是個吃肉不吐骨頭的主兒,攛掇劉存厚幹了羅佩金之後,居然一人手握三個大印,一點不想著給點劉存厚好處,最後身死異鄉也是咎由自取。

民國以來的四川,從一省兩政到滇黔入主,扮演主角的不是北洋係就是國民黨,要麼就是滇黔兩係,川軍偶爾露個臉,還是個略有些悲劇意味的小配角,所以說,四川的話事人也一直都是外人。現如今羅佩金和戴勘倒是成了匆匆過客,但是四川讓外人擺布的局麵卻未有絲毫改善。比如,唐繼堯就打著護法的旗幟,組織了個川黔滇靖國聯軍,又跑到四川來了。當時四川督軍是武備係中生代領袖周道剛——前任領袖是尹昌衡和胡景伊,是段祺瑞任命的,結果前腳剛當上督軍,後腳唐繼堯就找碴兒。當然,仗打得也很不理想,跟段祺瑞新派來督陣的吳光新一道被幹了個灰頭土臉,到最後幹脆心灰意懶,退出了軍界。後來段祺瑞見勢不妙,又任命劉存厚當了四川督軍,結果嘛,也就是劉存厚有個厚臉的綽號,不至於一點挫折都承受不起,但不管咋著,也是輸了。

接下來四川就不歸北洋管了,孫中山任命他的粉絲熊克武當四川督軍,但是熊克武是怎麼入川的?還不是唐繼堯大哥領導下,滇、黔兩省兄弟照應下進來的?熊克武倒是不想當傀儡,但無奈唐繼堯不願做賠本買賣,他幫助熊克武入川可不是為了哥們兒義氣,朋友交情,而是實實在在混點好處。當然,他要的好處也確實多了點,獅子大開口,拿了張《川滇黔三省同盟計劃書》,要熊克武看著辦。熊克武看是看了,卻怎麼也不想辦,因為唐繼堯明擺著就是來搶劫的,熊克武也是四川人,對唐繼堯強滇弱川的那套自然也不感冒,於是就僵了。這一鬧僵,唐繼堯倒是沒馬上發飆,但也是存了個倒熊的念頭,就等個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