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四川篇(3)(3 / 3)

當然,這三個師兵力終究有限,追出去一段之後,就追不動了,雙方在綿江、中江一帶逞膠著之勢。就在僵持之際,鄧錫侯一舉改變了戰局。賴心輝帶著三軍主力來跟鄧錫侯三人交戰,原本是想著一鼓作氣把他們搞定的,但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老長官關鍵時刻的軍火幫了大忙,因此賴心輝的預定計劃就破了產,於是,問題也就出現了。問題當然就出現在成都,由於主力都被賴心輝帶走了,成都豈不是變相成了一座空城?沒錯,鄧錫侯找到的就是成都這個戰略突破口,派兵間道奇襲成都,劉成勳和熊克武本來估計還天天飲酒作樂,想著好消息旦夕便至呢,這一來整個懵了,成都是一座空城,守無可守,這下不就相當於被人抄了老窩嗎?眼見著劉成勳和熊克武成了甕中之鱉,估計是要倒大黴了,卻又橫生枝節,第九師師長劉文輝領兵到了成都。

劉文輝自然不是來增援劉成勳的,沒錯,他是趁火打劫來的。川內這一通亂戰,其他川將自然不能幹坐著,像劉文輝就一直在關注戰事進展,估計他也瞅準了成都城防空虛的弱點,想趁著兩方激戰,他來個漁翁得利。計劃是好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來成都的不止他一個,本來是逼宮,現在反成了救駕。劉文輝一想既然來了就得進去,但鄧錫侯快要來了,就沒工夫跟劉成勳耗了,要不然煮熟的鴨子也要飛了。於是雙方各退一步,劉文輝網開一麵,讓劉成勳等部出城,劉成勳也麻溜地讓道,別擋了他的好事。於是,3月30日,劉成勳宣布下野,劉文輝在4月2日馬不停蹄地進了成都,3天後,那仨師長也一道進了成都。

三軍對三師,這一仗集結了而今川軍的大部分頭麵人物,算是又一場大戰,最終的結果算是以寡敵眾,以弱勝強,賴心輝領兵追半天沒能打垮三個師,而三個師得到劉存厚給養支持後反而得以逆襲,鄧錫侯更是突襲成都,從而一舉定勝負。原本劉文輝是想順道打個劫的,結果劫是打了,但好處卻得平分,怪就怪賴心輝不爭氣,否則劉文輝就渾水摸到大魚了。劉文輝雖然歲數比劉湘還小,但輩分高,是劉湘的族叔,也是保定生,靠著劉湘的關照在軍界發跡,如今在四川軍界大小也算個人物了。這劉文輝和劉湘看來是有些異曲同工,對這渾水摸魚的功夫練得也是爐火純青,這次就差點悶聲發大財。

以前說四川是外人人來人往地掌舵,老百姓日子過得不順溜——尤其是唐繼堯一腦子強滇弱川的想法,現在倒是四川當地人掌舵了,但老百姓卻更慘了,小仗咱也不說了,光說大仗,自打滇、黔聯軍被逐走後,四川就打了4次。從1920年9月到1923年2月,也就兩年半的時間,四川的老大就換了三茬:先是劉存厚和熊克武打擂台;後來劉湘跟熊克武合作搞走了劉存厚,劉湘上位;結果劉湘沒幹多久又被聯軍趕了,劉成勳上位;劉成勳幹脆是因為劉湘退位的遺留問題沒解決而下了台。眼下一場大戰剛結束,老大是誰還沒定呢,另一場更大的戰卻近在眼前,兵禍可謂是紛至迭乘。

剛結束的那場仗還隻是集結了“大部分”川軍“頭麵人物”,接下來要打的這場幹脆是川軍眾將不論貴賤全部參與的一戰,這陣勢、這排場,也就跟當年護國和護法戰爭差不多了。不僅是陣勢和排場跟那兩場知名大戰差不多,就是性質,也是差不多,要不是涉及中央的名分之爭,可能有這麼全民參與的熱鬧勁嗎?這仗說白了就是南北兩個政府為了爭奪四川的統治權而發動的一場有決戰意味的惡戰。四川倒黴就倒黴在這兒了,隻要南北關係不好,矛盾激化,少不得要在這幹一場,不管是護國戰爭還是護法戰爭,四川都成了主戰場,這次吳大帥要一統中華,四川不可避免地再成各方焦點。吳大帥剛剛在頭一年擺平了不服氣的奉係,眼下直係氣勢正盛,大帥也是豪情萬丈,想要一舉擺平四川。吳大帥放了話,我們國父也不能示弱,他也是剛剛搞定了造反的陳炯明,一心想去去晦氣,吳佩孚說要在四川玩一仗,那孫中山能說個不字?

吳大帥畢竟是大帥,出場就不凡,他振臂一呼,說要擺平南方匪黨,然後就動員了直、豫、鄂、陝、甘五省兵力,組成援川軍,以趙榮華任總司令,擁楊森回川,兵分鄂、陝、甘、黔四路入川。孫中山自然是要接招,但是也有苦處,原因是他手下的人馬不和諧,熊克武的九人團和謝持的實業團鬧得水火不容,不過孫公別的能耐沒有,講演的本事著實不壞,熊克武就被他曉以大義,給說動了,決定跟實業團摒棄前嫌,共謀抗敵。南北各有所屬,但是決定勝敗的,恐怕還是川軍地方派的意向,那麼他們意向如何呢?

後來居上